爲什麼說如果沒有呂后,漢朝反而可能會「二世而亡」?

為什麼說如果沒有呂后,漢朝反而可能會“二世而亡”?

蔡東藩先生說漢朝差點二世而亡的出處是《前漢演義》第一回“移花接木計獻美姬 用李代桃歡承淫後”中的一段話:“漢高一歿,呂后專權,險些兒覆滅劉氏,要繼續那亡秦的後塵。”大概意思就是漢高祖劉邦駕崩之後,他的繼任者漢惠帝劉盈性格懦弱,導致強勢的呂后專權,差點壞了劉氏江山。

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蔡東藩先生因為呂后專權就懷疑漢朝差點二世而亡,是不太妥當的,反而是呂后的專權,更讓西漢避免了二世而亡的危險!

為什麼說如果沒有呂后,漢朝反而可能會“二世而亡”?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呂后與女皇武則天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點,就是呂后雖然曾經是漢朝的實際執政者,但是她始終代表著劉氏的利益,劉邦臨終時對丞相的任命,呂后一點都沒有改變。甚至劉邦提到“安劉氏者必勃也”,呂后也依然提拔並重用了周勃。曾經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在呂后執政期間基本上沒有受到殘酷的打壓(兔死狗烹的悲劇絕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劉邦在位時)。違背劉邦意志的就是她分封諸呂,但是諸呂的勢力始終沒有壓過忠於劉氏的功臣們。並且,呂后在基本執政方針上也延續了劉邦的既定策略,與民休息,恢復與發展經濟。

為什麼說如果沒有呂后,漢朝反而可能會“二世而亡”?

其次,有強勢的呂后壓陣,避免了劉氏內部過早地禍起蕭牆,呂后執政期間劉邦的孫子朱虛侯劉章等人曾經表達過對她的不滿,但是也沒能怎樣。直到呂后去世之後,有野心的幾個諸侯王藉著蕩平諸呂的名義在暗中展開了皇位之爭。再到後來,被人懷疑懷有反心數十年的吳王劉濞發動了“七國之亂”。誰也不能斷定,如果沒有呂后執政,繼承了高祖勇武氣概的劉氏子孫,會不會針對相對軟弱的漢惠帝劉盈,發動一場“靖難之役”呢?

為什麼說如果沒有呂后,漢朝反而可能會“二世而亡”?

儘管呂后執政並且分封諸呂給漢朝帶來了不少麻煩,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仍然認為,呂后對避免漢朝二世而亡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