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的时候,威震八方的杨家将去哪里了?

取个名字贼好听


杨家将主要是活跃在北宋建国的初期以及中期,到了北宋末年,杨家将的威名早已不复存在了,那时候的北宋军团,连契丹人都打不过,就更不用说去打比契丹更加强悍的女真族了。北宋就是亡在了女真族的手里。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也仅仅只有三代而已,第一代杨家将的掌门人,就是杨家将的创始人,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杨业,杨老令公。

杨家将的第二代传人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杨六郎,即杨延昭。他的名声似乎是最大的,但是,他活跃的这个时期,那个叫穆桂英的女侠,历史上是不存在的,穆桂英全部是戏曲家,小说家给编撰的。

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就是杨文广,但是,杨文广时期的杨家将,是不能和杨业以及杨延昭时期的相提并论的,可以说杨家将的威名,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下面我们说下关于杨家将的这三代掌门人都做过哪些事?

大家都知道,杨家将保卫的国家是北宋,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契丹。其实,在杨家将最早的服侍的主人并非是北宋,而是北宋的敌人北汉政权。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北边的北汉一直没有被统一,而且赵匡胤曾经两次攻打过北汉,但是,最终都没有拿下来。

斧声烛影事件之后,赵匡胤就死掉了,北汉没有打下来成了他唯一的遗憾。

赵匡胤之所以没有打下北汉来,就是因为杨老令公杨业在。可以说他率领的杨家将就是北汉的长城,只要他存在,北汉就不容易被敌人攻破。

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也就是赵光义登基,赵光义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

宋太宗为了完成哥哥未完成的统一大业,他也开始去北伐打北汉去了,因为前两次打北汉的经验,这一次宋太宗率领大军出征,先是把北汉的援军给切断了,然后,派人把北汉的都城太原给围了起来。

北汉国主一看,国家肯定保不住了,就选择了投降,北汉灭亡了。但是,这时候的杨业还没有投降,杨业还在前线和宋军开战。

宋太宗也知道杨业是难得的人才,若是想把他给打败,的确有点难。

索性,宋太宗就让已经投降的北汉的国主,写了一封劝降信给杨业,杨业看到信之后,才选择了放下武器,放弃抵抗。

就这样杨业以及杨家将成了北宋的军队。

宋太宗得到杨业之后很高兴,让他继续守着西北这块地方,抵抗北部强大的契丹。

就是在为北宋效力的时候,杨业带领着杨家将,打出杨家将的威名。

曾经在雁门关一代,杨业带领着几千杨家军,打败了十几万契丹人,从此,契丹人提到杨家将的大名,就怕的的要死,杨业所管辖的西北一代,契丹人更是不敢踏进一步。

和平的日子维持了一段时间,契丹人不敢侵犯杨业所管辖的地盘,但是,不是杨业管辖的东部,他们照样进犯。

宋太宗很生气,对契丹人发动了几次战争,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失败告终。

在宋太宗最后一次派人攻打契丹的时候,由于战略指挥的失误,导致了宋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地步。

恰恰也就是在这一次战争中,杨业丢掉了性命。

原本杨业应该可以逃命的,但是,因为主将潘美的失信,最终导致了杨业战死疆场。

当时杨业和潘美商议好,杨业作为前锋去引诱敌人,然后潘美率兵埋伏到陈家谷,等杨业把契丹人给引到陈家谷之后,在就把契丹人给围而歼之。

可是,事实上当杨业把契丹大部队引到陈家谷时,潘美竟然放鸽子了,这时候陈家谷根本没有宋军的身影,就这样一代名将杨业战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杨业被俘虏,绝食而死的)。

杨业死后,杨家将军团就到了他的儿子杨延昭手中,杨延昭接替父亲的职位,继续为大宋镇守边疆。

因为杨延昭英勇善战,继承了父亲的英勇,他为北宋镇守边疆二十余载,契丹人并不敢侵犯他的地盘,这时候宋和契丹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作战。到了宋真宗年代,杨延昭也死去了。

下面就是杨家的第三代,杨文广了。

杨文广接受父亲官职的时候,杨将军已经到了没落时期了,而且杨文广的功劳主要是抗击西夏。那时候宋和契丹签订了互不侵犯约定,所以,两国开始交好了。此刻,大宋的主要敌人就变为西夏了,所以杨文广的敌人也随之变为西夏。

杨文广在抗击西夏的时候立有战功,曾多次受到皇帝的封赏,最终西夏的叛乱被镇压了下去。

杨文广是宋仁宗时候病逝的,所以,他也就没有活到北宋末年了。

北宋是亡在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人的手中,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杨家将了,也就谈不上杨家将,会来救北宋于危难之中了。


史学达人


初步认识杨家将实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台收音机。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收音机收听刘兰芳老师讲的评书《杨家将全传》,讲的是北宋初年,杨家将保卫国家,与辽国的萧太后征战沙场的故事,从血染金沙滩一直到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我们听得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深深的被杨家四代忠心卫国的精神感动。那么,问题来了,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救北宋,任由靖康之耻发生?其实很简单,北宋灭亡时,是靖康二年,也就是1127年,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北伐时期,当时杨业,杨令公也在其中,杨业死于公元986年,从986年到1127年,中间隔了141年,在这100多年当中,杨家后代已经至少经过了四代,一个家族经久不衰的很少,杨家也不例外,北宋灭亡时,杨家后人大都是碌碌无为的小官,已经没有了祖上的能力和荣耀,他们早就搬出了天波杨府,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也就只能看着北宋灭亡,无能为力了。也许,答题到此结束了,下面就说说杨家将的真实情况吧。



杨家将自杨业开始,比较出名的,经历了四代。第一代以杨业为代表,第二代以杨延昭为代表,第三代以杨文广为代表,第四代以杨宗保为代表。再往后,大都碌碌无为了,到了《水浒传》里面,好像还有一个杨志。

说一下杨业吧,杨业的父亲杨信生活在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杨信归顺了后汉,把儿子杨业送到了皇帝刘知远那里做人质,杨业在刘知远的堂弟刘崇手下做官,后来,刘知远病死,手下大将郭威建立后周,杨信跟随后周。公元951年,刘崇建立北汉,杨业跟随北汉,这样,他们父子俩一个在后周,一个在北汉,成了敌对国家的将领。公元960年,后周的郭威病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10年后,970年,赵匡胤北伐,灭亡了北汉,大将杨业归顺北宋。



赵匡胤活着的时候,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进攻辽国,结果失败,在唐朝末年一直到北宋时期,中原王朝面对着历史上最强大的多个少数民族政权,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一直孱弱的原因之一。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为了扬我国威,赵光义决定北伐,在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伐辽,宋朝派出三路大军,曹彬,田崇进,和潘美。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由于曹彬,田崇进战败,辽军集中主力进攻西路军,杨业认为应该避其锋芒,这时候,遭到监军王冼的嘲讽,说他是太原降将,怀有二心,杨业最忌讳别人说他这些,恼怒之下,毅然帅兵出征与辽军决战,结果可想而知,在陈家谷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杨业被俘,绝食自杀而死。杨业的儿子杨廷玉战死。宋太宗知道后,大怒,将潘美连降三级,监军王冼和刘文裕除名流放。在宋朝,为防止武将造反,军队里面都设有监军一职,监军的权利很大,仅次于主帅。



潘美,是北宋名将,早年跟随赵匡胤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他与杨业的关系相处也算融洽,在小说演绎中,潘美变成了国丈潘仁美,成了害死杨业的反派人物,那是不断的演绎形成的。

杨业有七个儿子,其中以杨延昭最为出名,他的儿子杨文广受到范仲淹的赏识,算是一员名将,再往后,大多是受到祖上阴癖,当上小官的碌碌无为之辈。


关山明月779


因为北宋根本没有给任何将领任何机会去和辽国决一死战

首先,杨家将自杨业之后已无名将(国家栋梁型)

其次,因为二帝及朝廷的选择是求和而非迎战,即使如小说中佘太君及女将们真的存在,也没法上战场保家卫国


杨业其人,并非是为奸臣所害

杨业的确一生忠烈,这是必然的。作为北汉名将,与宋朝对峙多年,直到北汉灭国,都不肯投降,还是宋太祖爱才,让北汉皇帝去劝说杨业投降,最终才投入太祖麾下

虽然是降将,但杨业却很负责,不仅得到太祖重用,一直以来都守卫边疆,并且提出很多有建树的想法,是抵御辽国的重要将领

不折不扣的国家将才,这个评论不为过

只是,深为其他边将所忌也是不可避免的,毕竟是降将还如此受重用,被嫉妒很正常

后太祖突然驾崩(斧声烛影)赵匡义上台,是为太宗

雄才大略的太宗兴兵伐辽,却没有太祖的霸气

北伐辽国过程中,太宗受伤,随即下令立刻撤退

撤退途中,杨业因为一场战争死去,但却有多个版本

一说由于将领之间的猜忌,也可以说是嫉妒导致杨业最终身死

当时,杨业主张不要一味撤退而是寻机反扑,结果身边其他将领反而质疑,最后激将法羞辱杨业,重提降将一事

性情忠烈的杨业一心求死,随即引兵反击势头正旺的辽兵并告知主将潘美寻求援护,计划在某处进行伏击

而事情的发展也如杨业判断,的确如果有援兵赶到埋伏,必然大胜

但潘美却未援助一兵一卒,力战被俘的杨业最终绝食而死

当然也有另外一个版本

杨业贪功冒进,实际上是因为自己的问题陷入重围,但也与潘美计划伏击,潘美本意不愿舍弃杨业,却因其他将领的不配合,为了大局无奈撤兵,杨业最终不屈而死

总之,杨业的忠烈,是无可厚非的

而潘美则有截然不同的评价

一说潘美实则是将帅之才,放弃杨业是无可奈何,目的是保全大局,丢车保帅

另一说是因为他虽为主帅却也被其他边将所制约,在其他人不配合的情况下(嫉妒杨业),他也无法施以援手

实际上,无论如何他都不应该成为《杨家将》中奸臣潘仁美的典型

他也是一个爱国将领,无论是否在此事有过错

杨门后人——忠义仍在,只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杨业死后,历经数代皆为宋朝武官,其中七子共战实为虚构,而其中杨延昭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北宋靖康之难时,杨业后人中杨文广尚存于世(武将且能带兵的)但至死也未得重用

倒不说是杨家将不作为,而是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实在不是一个好国君

宋朝重文轻武是不假,但一味的被奸臣所误,不抵抗求和的政策导致国家被灭,无数精兵强将无法作战,才是真正败亡的关键点

如若宋钦宗宋徽宗二人能坚守信念,号召四方勤王,天下未必会一朝尽失

一如宗泽、李纲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

哪怕北宋灭亡后,此二人都成为辽国极为头疼的对手

一度在二人身上吃尽了苦头

更不用说后面成长起来的韩世忠、岳飞

可反观我们的那几个皇帝,不是艺术家就是摇摆不定的软蛋一枚

一味的退让求和,就算杨业在世,也无力回天!

更何况,他的后人就算有心杀敌,能力如何也未可知



置身黑白的精彩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说明一点,故事永远只是故事,历史中为了宣扬一些人的美德,就常会把很小的一个点,无限放大,加以杜撰,让他更加符合宣传者要宣扬的美德。

杨家将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们的确精忠报国,但是在真实历史中,他们并没有评书中,电视剧里那么厉害,那么大的影响,什么佘太君,什么穆桂英全部都只是杜撰的。在宋史中记载,杨业有七个儿子,杨延昭,杨文广也确有其人,七个儿子中杨延玉是战死沙场的,其他六个儿子都得善终,并且也不像那些故事中那样,都去战场上报效国家,而是在朝任职。

杨业是北汉名将,后来降宋,宋太宗让其在边关防备契丹,多次大败契丹,让契丹人闻风而逃,在雍熙三年陈家谷遭遇契丹主力,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再这一仗战死沙场。后来他的儿子杨延昭也在边关驻守二十余年,契丹人对他十分忌惮,被称为杨六郎。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很受范仲淹赏识,被范仲淹收入麾下,之后和狄青南征防御西夏。但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之后杨家就逐渐没落了。

杨延昭防守契丹,攻打辽国是时间在1004年,狄青西征在1040年附近,杨文广死于1074年,但是杨文广的威名已经远不如父亲和祖父,之后杨家后继无人,到了1126年北宋灭亡,奸臣当道,杨家早就没有了昔日的风光 ,何来抗金报国之说?


玄坤


杨家将演绎的太多,其实杨家将主要人物只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做人质。后来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再后杨重勋又归附了后周,但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并收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后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号称杨无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复本姓杨,单名业。后去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以至于辽军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此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辽军兵力又占有很大的优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只迁移民众,不与辽军决战。但护军王冼和刘文裕不以为然,并且嘲笑杨业怯敌,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

作为主将的潘美,也主张迎敌。杨业力争不果,只能接受命令冒险出击,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行前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以便能成功撤退的希望。

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失败的消息,又慌忙撤退。杨业力战后撤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最后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为辽军生擒。杨业的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等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后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赵玄朗,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常说:“此儿类我”。出征都带杨延昭同行。

杨延昭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赏赐都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杨业长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子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延昭子杨文广。在杨家将的故事中,杨文广被说成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实则真实历史上他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出征。

宋英宗治平中,被选拔为宿卫将领,英宗以杨文广是名将之后,且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韩琦指挥的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并颇有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

辽国与宋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等到朝廷的回复,杨文广就死于任上,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颂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

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

北宋后期军事积弱,最后亡于外敌,遗民们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演绎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不断加入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

《烬余录》(此书相传为南宋徐大焯所作。但此书在南宋末年“成书”之后,却于清光绪年间才付印面世,中间跨越竟达700余年。据传是留日革命党所刊印鼓励革命的伪作)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业的第七子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宋太宗的情节。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以至于杨家将独领风骚,家喻户晓。

《水浒传》里有自称“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的青面兽杨志。但《水浒传》只是一本小说,杨志原型有待商榷。


赵燕云


北宋时期,杨家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他们忠勇爱国,一生都在战场奋勇杀敌。可以说杨家将就代表着一个传奇,或者说杨家将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传奇。杨业 , 杨延昭等都是心目中不可磨灭的印象。

既然北宋有这么厉害的杨家将在为什么就灭亡了呢?或者说杨家将继杨业或者杨家六郎之后还厉不厉害了?为什么在北宋灭亡时刻没有出现,他们去哪了呢?

其实杨家的辉煌风光只维持了三代,第四代就走向了没落,之后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在公元1074年杨家第三代主人杨文广离世后,他的那些后人无颜住在天波杨府也都纷纷搬离了出去,此后再无杨家后人搬回来,除了回家祭祖。

在开封府被金人攻陷后,金人敬佩杨家的忠勇爱国,并没有抢夺他们的家产,后来,杨家后人大部分搬离京都到了临安, 还有的去了山西和河南,其实就算没有杨家军,北宋也不一定亡,只怪君王太昏庸,轻信一个自称会法术的郭京,最后落得亡国亡民下场。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杨家将在有怎么样呢!依然改变不了局面,朝政的腐败无能,再强的军事力量也无济于事,岳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历史谜中谜


首先,杨家将与杨家军是两个分开的概念!北宋建立政权的时候其国家并不大,地盘很小,北宋在其后许多年时间才慢慢扩张,最后定格在灭亡前的疆土。而这时候,杨家军并没有消失,比如,杨家后人杨文广,被任命为平南将军,统领军队南下福建,收服王氏政权(王审知的后裔)其后,杨家军便囤驻福建,并建立屯垦军。但是因为北宋政权对军事将领长期统领军队十分忌惮,所有军队将领必须定期轮换,因此,很快便交出兵权,调防他处,此后,杨家远离政治中心,逐渐淡出政治舞台。直到杨令公孙辈,杨家凋零,基本上没多少后人了,比较出名的仅剩杨志,还上了梁山。杨志最后在征讨方腊的时候病死了,自此杨家将正式消亡(杨家将消亡,杨家人还在)。也就是说,当时的杨家军被留在了福建,但是很快便不姓杨了,到了北宋灭亡期,这支部队已经换了好多任主帅,这支军队由于长期留驻南方,后来被并入南宋。


优己


非常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相必看过电视剧杨家将的都知道,杨门虎将的传奇一直是咱们口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但其实电视里、话剧里、评书里看到有关杨门虎将的大多都是虚构和改编。


杨继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甚至连穆桂英挂帅也是广为流传。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北宋亡国的时候,一向忠义著称的杨家将为什么都销声匿迹了? 其实这个原因说来简单,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厉害的杨家将,或者换个说法,历史上的杨家将根本没有咱们印象中那么牛!民间流传的事迹大多出自演义小说《杨家将》。

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多多关注我哦⊙∀⊙!


我是夏安柳


杨家将是人尽皆知的故事,杨家将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历史记载,杨业(杨继业)为北汉名将,后归宋,很受赵匡胤器重。宋太宗北伐时,为潘美副将。北伐失利,潘美指挥失当,杨业主张派部队侧击辽军掩护主力撤退,遭潘美拒绝。并派杨业率五千骑兵正面阻击二十余万的敌军,尽管杨业不同意,但还是执行了潘美的军令。当时,指定杨业完成阻击后,有一个派兵接应掩护其撤退的安排,可杨业率军苦苦支撑五天,没有见到一个援军,最后全军覆没被俘,拒绝投降绝食而亡。其子杨延昭没有带兵记录。杨宗保为虚构人物。其孙杨文广在北宋时,为北方边境关防军统领,颇有其祖父之风,作战勇敢,制兵有方威震敌胆。相传其所守关隘,先北宋灭亡而失陷,失陷后杨文广率残部,联合当地抗金义军,常常出其不意袭击金兵后方,其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吸引很多义军投效,部队一度曾达到数万人。但终因与朝廷失去联系,得不到补给和支援,最终失败。杨文广生死不明。而杨府,在舍占领开封后,因金人敬佩杨业,得到了保护。只是杨家人已随宋廷迀离。


无奈且向上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将正史和野史评书区分开来,我们所看到的影视类作品都是历代评书添油加醋改写的,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那么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是什么样的呢?

谈到杨家将,就不得不说它的起源。唐末天下大乱,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麟州刺史,趁五代混乱之际,割据麟州,由于时局动荡,其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在后汉时,为了交好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杨信将杨业派到刘崇身边效力,后来,杨信投靠后周,杨业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麟州刺史,后又投靠北汉刘崇。虽然杨家反复无常,但是在那个混乱年代,为了保全家业大都如此,杨业在北汉刘崇帐下也受到器重,以军功胜任建雄军节度使,号称杨无敌。

北宋建立后,赵光义出兵北汉,因杨业在北汉对辽边防经验丰富,便将其招降,从此杨家将正式登入北宋历史舞台。

北宋初年,宋太宗企图用武力收复幽云十六州,便派遣三路大军攻辽,但是由于战事不利,宋太宗下令退兵,杨业与潘美负责转移四州汉民百姓,结果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主帅潘美、护军王冼和刘文裕争功,导致大败,杨业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死后,杨家第二代代表人物是杨延昭,其镇守边疆数十年,因为爱戴百姓,宽恤士卒,得到大家拥护,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家第三代人物便是杨文广,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文广后,天下承平日久,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将门得不到重用,再加上文臣的打压,以杨家将为代表的大批将门衰落,许多将门后代不是弃武修文,便是归于草莽,以至于金兵南下之际,出现了举国无勇将的窘境。至于后来的南宋中兴四将,只有刘光世算是将门之后,其余的岳飞、韩世忠、张俊都是大头兵出身,但也就是这样,宋朝仍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缺陷,随着岳飞冤死、韩世忠归隐,南宋又再度出现了无将可用的窘境。

北宋灭亡之时,名震天下的杨家将早已经在北宋修文偃武的风气下凋零了,举国文弱书生除了哭泣悲伤和饮酒作诗,没有半点救国之策,这是导致两宋灭亡的自身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