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收藏中的乾隆工是什么?有什么特征?

DearJaneTiM


【文藏来答】文藏带你认识“乾隆工”

明辨“乾隆工”

说到乾隆玉器,首先一定要提到一个词那就是“乾隆工”。社会上流行说起某件清代的玉器做工不错,都喜欢说它是一件乾隆工的玉器。不仅如此,在各个拍卖会上也常常能听到这个词。但是“乾隆工”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没说清楚,其实很多经常提乾隆工的人也不一定都明白。民间一般只要是做的比较好的清代玉器,不分具体情况,一律都称为乾隆工,这其实是不对的。

☆ 玉鸭 清 乾隆

准确地说,乾隆工应该专指在乾隆时期专门为宫廷制作的玉器。这里面包括清宫造办处做的玉器,另外也包括清宫发出指令让地方为宫廷制作的玉器,比如苏州制造、扬州制造为宫廷里专门制作的玉器。“乾隆工”代表了一种皇家的气派,一种“内廷恭造”之式。“内廷恭造”这个说法是雍正提出来的,雍正当时就认为宫廷里造的东西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规范,所以他提出这么一个说法。到了乾隆时期,不光吸收继承了雍正的内廷恭造之式,还吸收了很多地方的玉雕文化的优势,比如人才、工艺等,乾隆时期玉器都是兼收并蓄的,从小件到大件,从造型到文饰都是一丝不苟的。

☆ 玉异兽形瓶 清 乾隆

乾隆玉器全盛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保证就是玉料的来源。可以说在乾隆前期,其实西北部都是不安定的,所以影响到当时的玉路也不畅通。西北准噶尔部大大小小的叛乱连续不断。我们现在所说的和田,当时叫于田,还有叶尔羌,都是被准噶尔部所占领,所以这个时期宫廷玉料主要是靠走私,加上一点进贡,甚至还有一些前朝明代留下来的玉料。

乾隆继位以后,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西北边疆这块给弄安定了。到了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分两路进军打败了准噶尔,为了巩固西北边疆,就开始在那里驻兵。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整个西北地区开始有供玉进京,从此以后形成了乾隆朝的供玉制度。从乾隆二十五年一直到乾隆退位的前一年,每年都有大量的玉料进京,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形成制度的供玉制度。这个供玉制度可以说是奠定了乾隆玉器之所以能超越前人而达到历史高峰的基础。而平定新疆也是我们说的乾隆特别引以为傲的一件自己的“十全武功”之首,所以从那以后只要有新疆玉过来他都会在玉器上面刻诗、题咏。

☆ 玉镂空花熏 清 乾隆

供玉制度形成以后,一年分春秋两季将玉器按时纳入宫中。定例是一年四千多斤,这四千斤里面包括籽料大概一千斤到两千斤,如果籽料不够了用山料来补充,山料主要来自于叶尔羌、于田和若羌。乾隆时期的玉器很多是可以和南疆的这些产玉点出的玉对得上的,不管是颜色也好,质地也罢。除了和田籽料以外,剩下的不够四千斤的用山料来补充。进了宫廷以后,这些玉料先是分等级,一般是分五等,挑好的先去画样,然后去制作,剩下一般不太好的玉料或者收藏,或者送给苏州、两淮盐政等地方用来制玉。再次的玉料,那些个头大的玉料会做山子,比如《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等大件作品。

☆ 玉《会昌九老图》山子 清 乾隆

巅峰时期的巅峰工艺

我们看乾隆的玉器的工艺,首先要从审料开始说,玉料来了以后乾隆要审,这个审料是有很多文人参与的,其中包括一些宫廷的画师和书法家。因为很多玉器到最后要刻字,尤其是乾隆喜欢的、做的好的玉器,一些书法家也是要参与到里面去跟玉雕工匠一起完成制作的,所以乾隆的审料环节做的相当讲究,这一点正是我们现在玉雕作品里面常常缺乏的。乾隆的审料能细致到什么程度呢?他会根据玉器的色泽、纹理,整体它的流裂程度来设计:乾隆的笔筒常常会用碧玉来做,他会把一幅山水画就围绕在这个笔筒周围,成为雕刻,用镂雕也好,浮雕也好,阴刻也好,用各种方法,相当于把一幅山水画刻在这个笔筒上,而且这个颜色它会搭配的特别好。尤其是一些日常的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这些画稿,大多数是有文人参与的,就是前面所说的宫廷画师。

☆ 玉三羊尊 清 乾隆

再说这个时候的精工细作,工艺上的精工细作也是“乾隆工”的精妙之处和超越古人的重要表现。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粗大明”,“粗大明”是什么意思呢?明代的玉器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跟清代玉器相比的话完全比不过清代玉器的精细程度。这个“粗大明”常常会体现在一个是明代玉器玉料上面有点粗糙,另一个就是明代玉器确实在工艺上面跟清代玉器没法比。清代玉器,尤其是乾隆玉器,它在镂空处,在阴线处绝不偷懒,它的打磨和抛光都能做到完全手工的精益求精。

☆ 玉《双童洗象》饰 清中期

另外乾隆玉器也用染色,但是这个乾隆染色他并不是为了纯粹做假的染色,很多时候一个是为了巧色,一个是为了遮流,就是遮本身玉器上的斑和流,所以他会给它染色。

☆ 玉刻诗大碗 清 乾隆

倾国之力为重器

乾隆玉器工艺上还出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事情,在乾隆时期倾国家之力做到了,那就是乾隆时期做了好几件大型的玉雕。最有名的就是《大禹治水图》,还有《会昌九老图》和《秋山行旅图》等,这些玉料来源于叶尔羌和密尔岱地区。《大禹治水图》原材料据说有一万零七千斤,古代的斤比我们现在大,一斤是十六两,折合现在大概是5.4吨左右。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料应该比这个更大,现在看到的是两米二四高,零点九六米宽。《大禹治水图》之前,在清代做大玉之前,中国历史上只有唯一的一件大型玉雕,到了元末以后就流失了,后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人再做出来比《大禹治水图》更大的一件玉雕。

☆ 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清 乾隆

乾隆做《大禹治水图》是有目的的。它的稿本来源于内府藏的一幅宋画《大禹治水图》,乾隆让当时的画师画成画稿,再把它做成蜡膜,蜡样怕化了,以后又重新做木样并送到扬州去,比着这个木样做成了《大禹治水图》。当时在扬州雕刻就雕刻了六年,运回北京以后就放在乐寿堂,再也没动过,然后让玉工来刻字,大概又花了两年,前前后后连运带审料、画稿,到最后一共用了十年时间才最终完成。乾隆为什么要做《大禹治水图》?首先因为乾隆本人是特别的崇尚尧舜禹时代,他觉得这个时代的禅让制度,包括尧舜禹的功绩都让他从心里面崇拜和敬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觉得大禹治水这是一大功绩,而他本人也有“十全武功”,他觉得自己在一生里面为清朝做出了丰功伟绩,有了这么多的武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而退位不是为了贪图享乐,而是像大禹一样,功成名就之后才退位让给嘉庆的。

☆ 玉《桐阴仕女图》饰 清 乾隆


原文作者:《故宫讲坛:乾隆玉器鉴赏》-刘宗跃

原文来源:《收藏投资导刊》2016年10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