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鎮化給鄉村振興帶來新機遇

8月1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鄉村振興同樣成為熱點話題。就鄉村振興,大會還專門特別設置了由來自聯合國人居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復旦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和學者參與的“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專題對話”。

逆城鎮化給鄉村振興帶來新機遇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鄉村本身,還有與之相依存的城市,要把鄉村振興放在與城市發展一體互動的背景下來進行觀照——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不僅針對鄉村與城市二元結構如何破解等“老問題”把脈,同樣還對逆城鎮化機遇形勢下如何推動鄉村振興等“新問題”進行了分析。

鄉村振興要推進城鄉一體化

“20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相繼推出一系列政策來減貧,並推動城鎮化、發展農業現代化,先後取得了一系列明顯的成效,但是也帶來一些負面的效應。”來自聯合國人居署的規劃官員Andrea Oyuela表示,在下一步,還需要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以及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和應對氣候上再下多功夫。

國際規劃師Christine Platt認為,鄉村振興,要實現城鄉一體化來看待。“缺少一體化的規劃會導致連通的匱乏,流通的困難和城鄉的連接不暢。為了滿足這個一體化,我們需要在規劃的時候就要考慮促進一體化,實現互聯互通和包容性,把農村集群和城市集群無縫連接起來。”

亞洲開發銀行主任經濟學家、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萬廣華教授表示,鄉村振興推進城鄉融合,同樣也要遵守經濟學規律。“不管出臺什麼政策,都要想一下是否符合經濟學的規律。要鼓勵要素在兩個之間的流動,城鄉之間的流動,而不是去限制,不去偏袒某一個。”

“同時,政府要做的還要多幫助和支持弱勢群體,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的。根據相關數據,我們現在已經差不多有將近3億人口的務工人員生活在城市,他們教育程度相對較低,還是要提升他們的發言權。”萬廣華表示。

把握逆城鎮化帶來的新機遇

論壇上,來自距離成都市區90公里的蒲江縣明月村的代表——愛思青年創始人周玉亮分享了明月村的鄉村振興案例。周玉亮介紹,通過3年時間,明月村已經產生了文創項目接近100個,其中在地村民大概40個,新村民也有40多個,創造了非常多的在地就業機會,也吸引了非常多的參訪者、消費者和體驗者。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村經濟司副巡視員許正斌看來,“明月村現象”的產生,正是鄉村振興在逆城鎮化機遇下的充分激發。“我們要看到,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中國消費的轉型升級,我們農業農村更多的價值將會被發現。明月村已經完全脫離了我們傳統農業、傳統農村的價值所在,包括我們去很多國家都有這種歸鄉的潮流,也就是說逆城鎮化的現象正在出現。”

許正斌表示,現在農村的功能,正從過去提供簡單的物質產品在向精神產品拓展,從過去有形的產品向無形的產品在拓展。“包括我們的鄉愁、綠水青山等等,這些都是我們鄉村區別於城市,更有吸引力的價值。”

許正斌建議,推動逆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振興,還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革農村土地制度,同時要在政府財政投入的基礎上,更多地引進社會資本和撬動金融資本,讓它們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重磅!鄉村振興法已啟動立法相關程序,2020年前有望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