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队伍存在“三难” 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建设

2018-09-26 07:1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郑露露

农技队伍存在“三难” 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建设

农技人员把新型农机设备引进乐清。郑剑佩 摄

“农技”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在有效带动农村人力资源整体开发,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有着决定性作用。但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及各乡镇主导特色农业产业的推进,对农技人员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照新时期“农技”工作的新要求,仍有较多问题需要突破和改进。

日前,部分市政协委员开展了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三农”工作水平等方面的调研,并给出破解基层农技队伍建设中“三难”的一些建议。

涉农机构职能弱化

当前,全市农业系统中技术推广员共有560多人。按机构类型来分,农业综合服务机构(即各乡镇农办)25个、种植业机构14个、畜牧兽医机构2个。长期以来,乐清市农技人员在农科(粮油)、农机、畜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果蔬茶叶中药材种植、水产养殖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效推动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但委员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技员在编不在岗、跨岗“兼职”的问题尤为突出。委员陈佳介绍,市里某个镇的在编涉农人员29人,其中18人已完全脱离农业技术指导岗位,占总人数的62%;在岗的11人中,还有相当部分人员兼职乡镇其他工作,无法对基础农业给予有效的技术支持。多数乡镇涉农机构以人、财、事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为由,抽调涉农人员脱离农业岗位或承担其他工作任务,极大影响了其主体职能的发挥。

委员们认为,一直以来,与工业相比农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各基层乡镇普遍对农技工作不重视。在资金落实方面,个别财政经费困难乡镇存在拆东墙补西墙情况,将涉农经费与正常经费混用。在人员编制使用方面,绝大多数乡镇无人事安排,以考核排名为第一导向,用人干事不按制度执行,随意调整。这些都造成了涉农机构无钱可用、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致使机构职能无法有效体现。

委员陈佳建议,要改变涉农机构职能弱化的情况,需先改变观念,强化对农技工作的重视。农业主管部门要督促基层单位实行涉农资金“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联合财政、审计部门强化日常监管,进一步促进资金使用的公开化、透明化,确保涉农资金足额发放、用在实处。同时,改善提升涉农专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鼓励更多专业对口的年轻人到基层农技部门工作。

委员何文军建议,年度行政、事业编制考录工作中应适当加大涉农人员比重,并在考录前就明确岗位职责、专业要求和服务年限等事项,进一步优化农技人员队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逐步建立适应农技队伍建设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尤其要不断推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完善,努力形成“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现代农业人才管理机制。

同时,扩大农业主管部门对乡镇农技推广队伍的管理权,整合25个乡镇(街道)涉农机构,实行人员队伍统一归口调整和管理,达到机构精简、上下对口、理顺职能的效果,逐步促进形成“大农业”工作格局。建立和落实业务主管部门、镇乡街道、服务对象三级考核机制,考评结果直接与所在单位年终考核,与个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杜绝随意混岗、在编不在岗的现象。

复合型人才缺乏

市里某镇的农业专技人员19人,其中45岁以上12人,占比高达65.8%。这个数据不是个别,目前根据全市数据来看,基层涉农机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45岁左右,尽管指导农业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对新形势下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互联网农业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学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已不相适应,知识结构严重断层。

“年龄普遍偏大是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十分明显。”委员施旭微介绍,全市大部分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都以基础性学科为主,加之一定时期以来农业产业结构稳固带来的技术固化,使之对新品种、新技术了解掌握不够,更无法在产销结合方面给出专业意见,素质能力普遍与产业发展步伐相脱节。再者,乐清市缺乏成熟的第三方农技服务公司和市场化的专业人才队伍,无法对薄弱的基层农技指导形成有效补充。

委员何文军介绍,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包括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保障待遇水平较低等原因。目前,乐清市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实行评聘分离,受专业技术岗位职数限制,导致专技人员在职称评上后不一定能实现聘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还有个别涉农机构在改革后实行参公管理,缺乏针对技术岗位参公人员专业持续提升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服务职能。基层涉农岗位工作多以农业指导为主,深入田间地头时间多、工作任务重,条件相对艰苦,但相应的工资待遇仍然偏低。近几年,高层次、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到基层工作,部分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即便“进得来”,但也很难“留得住”。

委员金微建议,优化培训对接,提升服务效能。多样化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培训,既可选派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科研单位、生产企业跟班学习,也可邀请专家来乐开展现场指导,尤其侧重在农业技术更新、营销渠道铺设、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效能。同时,要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推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凸显各领域农业带头人的指导作用。

农技服务不到位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农户反应,农技推广指导工作基本是自己上门咨询为主,农技服务不到位。”委员们在调研中发现,全市农技推广指导工作开展的计划性和前瞻性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在日常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病虫害防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等方面与农户需求形成有效对接。尤其是针对散养种植农户,无法准确及时掌握种植户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无法在农业项目、农业产业的引导和管理中做到提前预警和介入,往往加剧了农户的经济损失。

委员施旭微建议放开服务“市场”,允许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力量平等参与政府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政府部门应将诸多包括农技服务在内的盈利性服务从当前工作中剥离出来,促进“花钱买服务”市场的形成。

委员金微建议,可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和刺激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个人或团体投入农业服务行列中来。通过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个人或团体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头人,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