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隊伍存在「三難」 多管齊下加強基層建設

2018-09-26 07:1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鄭露露

农技队伍存在“三难” 多管齐下加强基层建设

農技人員把新型農機設備引進樂清。鄭劍佩 攝

“農技”人才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在有效帶動農村人力資源整體開發,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方面有著決定性作用。但隨著農村農業的發展以及各鄉鎮主導特色農業產業的推進,對農技人員專業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照新時期“農技”工作的新要求,仍有較多問題需要突破和改進。

日前,部分市政協委員開展了加強“農技”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三農”工作水平等方面的調研,並給出破解基層農技隊伍建設中“三難”的一些建議。

涉農機構職能弱化

當前,全市農業系統中技術推廣員共有560多人。按機構類型來分,農業綜合服務機構(即各鄉鎮農辦)25個、種植業機構14個、畜牧獸醫機構2個。長期以來,樂清市農技人員在農科(糧油)、農機、畜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果蔬茶葉中藥材種植、水產養殖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效推動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但委員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技員在編不在崗、跨崗“兼職”的問題尤為突出。委員陳佳介紹,市裡某個鎮的在編涉農人員29人,其中18人已完全脫離農業技術指導崗位,佔總人數的62%;在崗的11人中,還有相當部分人員兼職鄉鎮其他工作,無法對基礎農業給予有效的技術支持。多數鄉鎮涉農機構以人、財、事均劃歸鄉鎮統一管理為由,抽調涉農人員脫離農業崗位或承擔其他工作任務,極大影響了其主體職能的發揮。

委員們認為,一直以來,與工業相比農業一直處於弱勢地位,各基層鄉鎮普遍對農技工作不重視。在資金落實方面,個別財政經費困難鄉鎮存在拆東牆補西牆情況,將涉農經費與正常經費混用。在人員編制使用方面,絕大多數鄉鎮無人事安排,以考核排名為第一導向,用人幹事不按制度執行,隨意調整。這些都造成了涉農機構無錢可用、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致使機構職能無法有效體現。

委員陳佳建議,要改變涉農機構職能弱化的情況,需先改變觀念,強化對農技工作的重視。農業主管部門要督促基層單位實行涉農資金“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制度,聯合財政、審計部門強化日常監管,進一步促進資金使用的公開化、透明化,確保涉農資金足額髮放、用在實處。同時,改善提升涉農專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待遇,鼓勵更多專業對口的年輕人到基層農技部門工作。

委員何文軍建議,年度行政、事業編制考錄工作中應適當加大涉農人員比重,並在考錄前就明確崗位職責、專業要求和服務年限等事項,進一步優化農技人員隊伍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逐步建立適應農技隊伍建設發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尤其要不斷推進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的完善,努力形成“引得進、用得上、留得住、出業績”的現代農業人才管理機制。

同時,擴大農業主管部門對鄉鎮農技推廣隊伍的管理權,整合25個鄉鎮(街道)涉農機構,實行人員隊伍統一歸口調整和管理,達到機構精簡、上下對口、理順職能的效果,逐步促進形成“大農業”工作格局。建立和落實業務主管部門、鎮鄉街道、服務對象三級考核機制,考評結果直接與所在單位年終考核,與個人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績效工資等掛鉤,杜絕隨意混崗、在編不在崗的現象。

複合型人才缺乏

市裡某鎮的農業專技人員19人,其中45歲以上12人,佔比高達65.8%。這個數據不是個別,目前根據全市數據來看,基層涉農機構工作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平均年齡45歲左右,儘管指導農業工作實踐經驗豐富,但對新形勢下的高效農業、設施農業、互聯網農業等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所學專業與現代農業發展已不相適應,知識結構嚴重斷層。

“年齡普遍偏大是一方面,複合型人才缺乏的問題也十分明顯。”委員施旭微介紹,全市大部分基層農技人員的專業都以基礎性學科為主,加之一定時期以來農業產業結構穩固帶來的技術固化,使之對新品種、新技術瞭解掌握不夠,更無法在產銷結合方面給出專業意見,素質能力普遍與產業發展步伐相脫節。再者,樂清市缺乏成熟的第三方農技服務公司和市場化的專業人才隊伍,無法對薄弱的基層農技指導形成有效補充。

委員何文軍介紹,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包括人員激勵機制不健全、人員保障待遇水平較低等原因。目前,樂清市專業技術人員崗位聘任實行評聘分離,受專業技術崗位職數限制,導致專技人員在職稱評上後不一定能實現聘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積極性。還有個別涉農機構在改革後實行參公管理,缺乏針對技術崗位參公人員專業持續提升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服務職能。基層涉農崗位工作多以農業指導為主,深入田間地頭時間多、工作任務重,條件相對艱苦,但相應的工資待遇仍然偏低。近幾年,高層次、高素質的農科院校畢業生多數不願到基層工作,部分專業對口的高校畢業生即便“進得來”,但也很難“留得住”。

委員金微建議,優化培訓對接,提升服務效能。多樣化結合本地實際開展培訓,既可選派技術人員到專業院校、科研單位、生產企業跟班學習,也可邀請專家來樂開展現場指導,尤其側重在農業技術更新、營銷渠道鋪設、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等方面的能力培養,不斷提高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服務效能。同時,要加快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推進技能型人才培養,凸顯各領域農業帶頭人的指導作用。

農技服務不到位

“在調研過程中,不少農戶反應,農技推廣指導工作基本是自己上門諮詢為主,農技服務不到位。”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全市農技推廣指導工作開展的計劃性和前瞻性存在明顯不足,無法在日常性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病蟲害防治、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等方面與農戶需求形成有效對接。尤其是針對散養種植農戶,無法準確及時掌握種植戶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無法在農業項目、農業產業的引導和管理中做到提前預警和介入,往往加劇了農戶的經濟損失。

委員施旭微建議放開服務“市場”,允許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力量平等參與政府公益性農業技術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項目。政府部門應將諸多包括農技服務在內的盈利性服務從當前工作中剝離出來,促進“花錢買服務”市場的形成。

委員金微建議,可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鼓勵和刺激更多有資質、有能力的個人或團體投入農業服務行列中來。通過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強化服務、規範管理,培養一批有實踐經驗的個人或團體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領頭人,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服務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