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歷史上最輕易成爲開國皇帝的人嗎?你怎麼看?

歷史茶坊


是的,趙匡胤的確是歷史上開國最容易的皇帝,楊堅還要面對宇文家族各種手段,趙匡胤從沒有接受過來自後周皇室郭氏家族一絲一毫的不公正待遇和傷害。趙匡胤能夠輕易的篡位,除開世宗郭榮早死,也有後周郭氏立國太短、宗族不豐的原因。為什麼趙匡胤還能落個好名聲,其實很簡單,三百年足以洗出一大朵白蓮花了。

其實細究史書,趙匡胤拿出手的戰績真的不多,很多禁不起扒皮,他的戰績多數都是奪他人之功張冠李戴而來。

比如,高平之戰,他就是聽命協同作戰,但是宋史本紀吹成是他力挽狂瀾挽救了大周的命運,其實不然,高平之戰後大封功臣,趙匡胤根本沒有封賞記錄,卻有他爹趙弘殷的記錄,因為戰功晉升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宋史本紀說趙匡胤因為此戰封殿前都虞候,就更扯了,因為高平之戰後封賞戰功,晉升殿前都虞候是李繼勳,戰功第一的是李重進,根本沒趙匡胤什麼事。

高平之戰危急之時,是世宗郭榮親自上戰場督戰,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保衛皇帝的殿前軍張永德參戰了,不是皇帝下令,殿前軍不可能丟下皇帝去參戰的。而最先登陷陣的也不是趙匡胤,是李重進和向訓等人,因此,高平戰功榜單上,李重進和向訓排名第一和第二。

再比如說後周整頓軍務,舊五代史把功勞按在趙匡胤頭上,說是世宗命他整軍,選武藝超絕者,親自選拔精英,好像軍務整頓是趙匡胤的手筆。五代會要則記載,整頓軍務的是世宗郭榮,“在於闕下,躬親試閱”,就是說是世宗本人親自主持選拔的,包括侍衛司的馬軍和步軍。

兩個史書該信誰呢?舊五代史是宋人編的,五代會要的是後周宰相王溥編的,自己判斷,該信誰的,是誰親眼看到當時的實際情況呢?再說,就憑趙匡胤的身份能主持動殿前軍和侍衛軍兩大獨立系統麼?沒有世宗郭榮的親自主持,誰也沒有資格去管理兩支軍。

殿前司是周太祖郭威所設置,郭威當初是依靠侍衛親軍司得到的皇位,為防再出現類似的事件,他就設置了殿前司侍衛左右,來分侍衛司的權利,但實際上殿前司戰力很渣,而世宗郭榮在高平之戰時發現殿前司的戰力太差,因此整頓改革,選擇壯士有武藝高精者入殿前司,將全國精銳集中在中央,加強禁軍戰鬥力。才使殿前司成為掌控皇帝安全、政權穩固的關鍵性官職。【突然發現郭榮所作的一切努力所帶來的利益都被趙二得到。】

張永德是殿前司老大,是趙匡胤的頂頭上司,結果後人五代史世宗本紀找不到張永德帶軍打仗的記錄,殿前司出戰的記錄全是趙匡胤指揮的,特別是對南唐戰爭,有李重進的記錄,韓令坤的記錄,趙匡胤的記錄,唯獨沒有殿前司一把手張永德的記錄,可能嗎?唯一的可能就是史官拍皇帝馬屁,把張永德的功勞都算給趙二了。

有人會疑惑,趙匡胤沒功勞為何世宗信任他?問題就在這裡,做為皇帝,當然希望提拔那些沒有功勞的自己覺得忠誠的人為親信,趙匡胤沒有威望沒有大功勞,才有提拔的空間啊,就像漢武帝託孤怎麼會找一個出身低賤毫無功勞的霍光做首輔呢?原因是相通的啊!趙匡胤也是因為自己表面的平庸忠厚而得到世宗的信任被提拔,只是可惜,霍趙二人都背叛了恩主的信任。

張永德就是敗在功勞太大,雖然對世宗是忠誠的,但最可怕的是人心,面對幼主臨朝,變化太大了,世宗不敢賭,因此才把張永德挪開,把自己一路親自提拔上來的趙匡胤放在殿前司一把手的位置上。

郭榮只當了五年半的皇帝,要做的事有太多,他沒有想到自己會早死,更想不到去安排怎麼防止手下對小兒子的篡位,所以根本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五代時期將領位高權重的局面。

張永德被罷點檢,趙匡胤接任掌控禁軍,而副點檢一職是趙匡胤的鐵桿慕容延釗出任,殿前都虞候是王審琦,殿前都指揮使是石守信,都是趙二的兄弟們。

殿前司的死對頭侍衛司在郭榮的整頓下,已經不如殿前司,而侍衛司的老一袁彥,趙二的對頭,卻被搞走去做陝州節度使,不在京城,接替他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的是趙二後來的親家張令鐸。

侍衛司馬步都指揮使李重進本來在鄆州,可惜郭榮死後,又被蠢蛋的宰輔趕到更遠的揚州,副都指揮使韓通還留在京城,可是趙匡胤陳橋之時把韓通名下一大半侍衛司兵力帶走出徵,留下的卻都是殿前司的親信主力,所以當韓通躍馬出宮去侍衛司調兵時被王彥升殺死。

雖然禁軍在郭榮死後遭到清洗,袁彥等郭榮嫡系被解除禁軍職務,但是,在趙匡胤篡位時還是有人為周室殉節,趙匡胤進宮想從宣佑門進,東三班的喬亢和陸軌等堅守,不許進宮,趙二從另外門進宮接受朝賀稱帝。

東三班全部自殺,趙二派人去搶救,喬亢陸軌二人沒有死,出去後兩人再次自殺。一般為前朝殉節的都會被記錄褒揚的,唯獨後周的忠義之臣都被抹黑,東三班默默無聞,李筠、李重進成了叛臣,韓通成了奸臣···攤手。

後周能輕易被趙匡胤取代的原因還是立國太短,根基不穩,在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沒有趙匡胤也會有李張,如果上天再給世宗二十年,局面就不一樣了。

趙匡胤率軍入城時,郭宗訓就在嫡母兼姨媽小符皇后的帶領下走出皇宮,符皇后親手脫下皇帝和自己身上的黃袍,只穿著白衣,走進世宗郭榮即名的功德禪院天清寺。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是說:面對造反的趙匡胤,認輸了,走進寺院就是跳出三界外的政治避難,只求別殺我們就行。可惜的是,沒幾年娘倆就被流放到房州,最後死在流放地。

從古到今,再找不出比趙匡胤篡位更簡單輕鬆的了,說是禪讓,其實大家都知道是武力相逼,因此趙家人特別吸取教訓,格外猜忌武將,抑制武臣的時代開啟。

猴格曰

寫問答寫到自己心裡難過,也是簡直了,但這會兒就是心裡難過,某不是世宗郭榮粉,也不是太祖趙二粉,就是一個旁觀者來看史,史書是人寫的,自然有謬誤,史書是臣子寫的,自然有偏頗有粉飾。

宋人抹黑郭榮說他看到方面大耳的人都懷疑是篡位,就是不殺趙匡胤,可見天命所歸云云,後人看到都知道是扯淡話,作為一個後朝,抹黑前朝,是多麼正常啊!某這算不算是聽評書落淚替古人擔憂呢?

最後謝謝箴瑛老師和keiij兔子妹。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謝謝!


猴格大人


水到渠成+臨門一腳

趙匡胤的職位是殿前都檢點,周世宗柴榮死後,年幼的周恭帝柴宗訓和母親無依無靠,只得倚重趙匡胤,令他掌握禁軍部隊指揮權,不僅如此,趙匡胤的親信好友也都在後周軍事系統內擔任要職。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突然接到遼和北漢聯兵入侵的消息,皇帝命趙匡胤率軍抗敵。之後發生的陳橋驛兵變和黃袍加身,大家也都知道經過,在此不作贅述。

說趙匡胤是歷史上最輕易成為開國皇帝的人,說的容易,指的是趙匡胤沒有經過大規模流血犧牲,沒有政權更迭時的險惡鬥爭,只能說他是水到渠成。而部下們無非是幹了一件趙匡胤想幹又不好意思乾的一件事,歷朝歷代這種皇帝還少嗎?有個專門的詞叫“勸進”,幾乎成了一種頗具諷刺意味的“儀式”,大臣們紛紛上“勸進表”,勸說皇上為了天下蒼生為了黎民百姓為了順應上天,一定要登上天子寶座,拯救天下。皇帝則一臉羞怯的連連拒絕,不行不行絕對不行,我何德何能可以擔當此重任呢,你們怎麼能把我架在火上烤呢?雙方你來我往的推讓幾個回合,然後趙匡胤勉強答應,然後再把同樣的臺詞戲路和準備“禪讓”的周恭帝再來那麼幾遍。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沒有趙匡胤之前在後周政權核心中步步為營安插的那些心腹,沒有高平之戰、後周攻南唐之戰中的勇猛表現,沒有趙匡胤手握天下兵馬大權,周恭帝柴宗訓也不會那麼輕易就白白禪讓。所以趙匡胤的勝利,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不是天上掉下個皇位砸到他腦袋上那麼輕鬆。

歷史上像這樣兵不血刃皇位便唾手可得的,不止趙匡胤,還有其他人。

曹丕當年從漢獻帝手裡通過禪讓得到皇位,開創魏國。之後,司馬炎通過曹奐的禪讓,開創了晉朝。唐睿宗李旦禪讓給母親武瞾,也就是武則天,開創大周。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楊堅,後者開創隋朝。說到楊堅,他的發跡之路和開國方式,都和趙匡胤極為相似,他是周靜帝的大臣,手握軍政大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後周靜帝不得不禪讓,本以為能換得一生安寧,結果還是在楊堅派人毒死。

像這樣的禪讓在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還有很多。諷刺的是,大部分的通過禪讓得到開國君主之位的,前朝最後一位國君沒有一個是自願的,不過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而已。即便是同一政權內部的“內禪”,也有相當一部分是非自願的。比如唐高祖李淵禪讓給兒子唐太宗李世民,還有明英宗朱祁鎮和明景帝朱祁鈺。所謂無情最是帝王家,說起來也是不勝唏噓啊。

開國登基,沒有任何人是容易的,每一步都伴隨著流血犧牲和鬥爭,不過是代價多少而已。


風雲歷史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人們往往只看到了事情的結果,並沒有去深究其中的過程。其實趙匡胤能登上皇位遠比我們想像中要複雜許多,而不是容易到如囊中取物。


歷史上真正意思上輕易的當上皇帝的人是隋文帝楊堅。楊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官二代,父親楊忠是西魏、北周的軍事貴族,西魏時因輔佐宇文泰而得勢被封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北周的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隋國公。楊堅後來襲父職,並娶了鮮卑大貴族獨孤信的女兒為妻,女兒為楊麗華為北周宣帝皇后。

宣帝死後,幻子即位,也就是楊堅的外孫。公元518年,權臣楊堅把9歲的周靜帝趕下皇位,自立為帝,建立隋朝。整個過程沒有動一兵一卒,後來大將尉遲迥聯合北突厥對抗楊堅,楊堅派韋孝寬帶兵征討,不出半年尉遲迥兵敗自殺,國內局勢穩定。

而趙匡胤是一位身經百戰的馬上皇帝,21歲時投奔了後漢大將郭威。公元951年,掌握了後漢軍正郭威被部下“黃袍加身”,擁立為帝,建立後周。這時的趙匡胤被提升為滑州副指揮。

郭威去世後,養子柴榮即位,就是周世宗。周世宗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戰,同時勵精圖治,革新政治。沒多久突厥聯合北漢進攻後周,周世宗親征,雙方大軍在高平展開激戰。危機時刻,趙匡胤不顧個人安危,奮力保護周世宗。戰鬥勝利後,趙匡胤被提升為禁軍高級將領。

隨後,周世宗“十年平定天下”,趙匡胤每戰必徵,立下漢馬功勞,成為周世宗的得力虎將。周世宗對其非常信任,趙匡胤逐漸取得後周軍權。

周世宗壯志未酬,英年早逝,幼子即位。不久遼國和北漢又來進犯,趙匡胤奉命出征。剛出京城20多里,手下一部分居心叵測的軍兵就開始煽風點火,大致意思是為小皇帝賣命不值,就是戰死了也不會撈到好處,還不如讓趙匡胤當了皇帝,大家也能早點享受到榮華富貴。於是在眾人的擁護下,半推半就的趙匡胤披上了手下人準備好的黃袍。當時趙匡胤35歲,整整征戰了14年,功成名就。



所以說,趙匡胤的皇位來之不易,是經過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如果沒有十幾年的征戰打下基礎,樹立威望,他怎麼可能當上皇帝!好比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整日四處遊蕩,有一天走到了清華北大門口,也想成為裡面的學生。這不是典型的白日做夢嗎?

沒有十年的寒窗苦讀,那來的一舉成名!


國史春秋


中國有記錄的559個帝王裡,最佳男演員獎無疑應該頒發給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自幼家境落敗之後,到處流浪,後來經一個百歲方丈指點,投軍做了一員小兵,因為作戰勇敢又有計謀逐漸做到了最高級軍隊領導人之一。深得後周皇帝柴榮信任,當然他也是忠心耿耿南征北戰。柴榮據說有一個癖好,只要看到方臉大耳之人,他認為此人有九五至尊,一定要見一個殺一個。而趙匡胤不幸也是方臉大耳。有一次,柴榮端詳著趙匡胤,說“你也是方臉大耳”。趙匡胤端起酒碗,一口氣喝光,汗流浹背的伏在地上,哭著說:“臣不能違背父母之命,改變模樣,就像陛下不能違背天意拒絕皇位一樣。請求皇上給我指點迷津,臣該如何是好?”柴榮哈哈大笑而過。

柴榮突然暴斃之後,繼位的是柴榮七歲的兒子。恰好第二年正月初一,遼國入侵後周。於是,趙匡胤帶領兵馬迎戰。第二日,在開封府四五十里的陳橋驛駐紮。當晚,趙匡胤用完全不符合常規的方式喝得酩酊大醉,躲在軍帳裡酣睡。而後來做了宰相的趙普等一幫人開了軍事會議,突然有人提到要擁立趙匡胤做皇帝,全軍高級將領一致通過。第二天一早,全軍將領不約而同的來到了趙匡胤門外,山呼萬歲。趙匡胤大驚失色,被他弟弟趙匡義與趙普攙扶著出門,表情肯定顯得神色惶恐。面對眾望所歸,嚴厲拒絕,甚至抽出劍要斬殺大逆不道苦勸他的將領,最後在眾人一再的堅持下,按常規要推辭三次,“無奈的勉強的”同意黃袍加身,其實黃袍哪裡來的?

平定天下之後,在趙普的提醒下,開始害怕身高權重的出生入死的兄弟。於是,在一個朝廷散會的夜裡,把有身份的人留下了宴請。幾碗酒之後,揮手撤走了服務奴僕。一關上門就開始哭了,眾人大惑不解,於是,趙匡胤說我這個位置的苦衷各位兄弟並不知情啊,兄弟們還是一團迷霧,趙匡胤不得不點破,又說不知道哪一天,諸位也被手下擁立為王,我的位置就易主了呀。眾人才如夢初醒,迅速酒醒,於是紛紛跪倒在地,求皇上開恩,指一條明路。趙匡胤於是給每一位功臣封了一塊豐腴的地方,外加一批精心挑選的能歌善舞的姬妾。當然誰都知道,餘生要做的就是聲色犬馬,於趙家無害的酒色之徒。

每一個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趙匡胤都下了很大功夫在演戲上,這難道不是一個卓越的演員的優秀品質嗎!不過,後世也有不少歷史學家指出,源於趙匡胤的重文抑武的治國方針,正是一百五十一年後北宋滅亡的導火索。是原因之一吧,但肯定不是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