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死灰复燃乱象:披上“洋外壳”绕开监管 扮区块链“割韭菜”

数字货币刚刚兴起,就基于自身去中心化的特性,一步一步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炒股”到“炒币”,在大量衍生媒体大肆炒作下和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大妈们”也开始入局炒币。

2017年是有极大泡沫和风险的一年,有人自杀,有人跳楼,也有人一夜暴富。一夜暴富的神话传颂在币圈,无数一夜间崛起“上亿身价”的大佬开始了自己的“传道受业”。所谓的业内站台。无数交易所、区块链项目方如雨后春笋般长出来,“区块链大会”每天都在举办。

但是由于国家并无相关法律监管,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滋生害虫,币圈一篇混乱,交易所割韭菜,比全媒体大肆吹捧,项目方乱融资,传销币在虚拟货币市场中盛行。现象一茬接着一茬。浮夸风气蔓延。

9月初,中国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下称《公告》),全面叫停代币融资。

《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

公告一出,整个币圈开始向地下隐匿,大会不办了,公告不出了,媒体被封了,在过去一年里,央行等多部门联手,严厉打击ICO非法公开融资炒作,虚拟货币价格大幅下跌,监管成效显著。

不过据新华社记者近期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一些ICO项目打着国外基金会的旗号,披上“洋外壳”绕开监管,或换上区块链等“马甲”欺骗投资者,圈钱融资“割韭菜”。在监管旗下,大会地点被改到了“村里”。交易所开始外迁,自媒体开始“打游击”。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监管的确肃清了一部分的市场,区块链泡沫大大减少,市场热度降低后,人们开始踏实做事.

“挂羊头卖狗肉”的交易所们虽然还在继续“割韭菜”但并不是很明目张胆了,一件新事物的出现总会经历一部分的泡沫期,泡沫期缩小是落地的优势。当然,消费者们也应当从陷阱里跳脱出来,投资不可怕,投机才可怕。要积极防范金融欺诈,才能让行业越来越清明。

未来,投机者们也会渐渐消亡,因为毕竟只有金子才能从沙粒中沉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