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扎堆而來,喚醒儀式感背後的真正意義吧!

節日扎堆而來,喚醒儀式感背後的真正意義吧!

北京的豐收節

中秋剛過,便是國慶節,而中秋前一天的秋分,則是中國第一農民豐收節。在這個節日扎堆的日子裡,周遭被祝福填滿,思鄉之情日甚。而描述這樣節日的情緒,還是古人更有發言權。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相當通俗的表達,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有了感情的盪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最終一錘定音的就得像蘇軾這樣的大咖,從古至今,人人覺得這句話貼切。

人在異鄉多年,對節日的期待有些淡漠,總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在我看來,節日更多的是一種儀式感,一個象徵。假如沒有了節日,每天的明天都和今日相同,缺乏儀式感,也缺少了幸福感。

在電視劇《如懿傳》裡,乾隆嫡子永璉問自己何時能休息不上學,初一,十五,中秋……掐著手指頭算也沒有幾天,想想古人連個星期禮拜都沒有,也挺累的。然後這些大節日,宮廷裡都有大型聚會,精美華服,爭奇鬥豔,饕餮盛宴,各顯其能。方才有了節日的氛圍,也讓平凡的人生有了些許亮色。

尊重傳統文化,在節日中重拾儀式感,與朋友們互致問候,或相約聚聚,都是難得的好時光。

提起故鄉,多半有些近鄉情怯。每次回鄉,都有老輩的親人過世,不少人,見面都是最後一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已改,物是人非。

節日扎堆而來,喚醒儀式感背後的真正意義吧!

東北農村手割水稻的農婦

時常懷念農村晴朗的生活,碧水藍天,黑土黃玉米。這樣的美景,是無數農民辛勤汗水的澆灌。今年,終於有了一箇中國農民自己的節日,豐收節!尊重農民,愛惜糧食,讓人們知道這辛苦來之不易。

現代化城市,水泥鋼鐵,大棚蔬菜,批量生產的米麵糧油,工業化讓人找不到兒時的瓜果菜香,農村流失的勞動力越來越多。返鄉幾乎看不到年輕人,反而大街小巷奔跑的快遞小哥,都是鄰村的小夥子。

豐收節,是給農民以希望,讓農民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收入高,有尊嚴,這才是節日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