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溫州人牛「上天」!30多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有他的功勞!

今年7月10日凌晨4時5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32顆北斗導航衛星。緊接著,7月29日上午9時48分,還是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第33、34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個溫州人牛“上天”!30多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有他的功勞!

這是今年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發射的既定任務之一。根據計劃,到2020年底,將有35顆這樣的衛星完成全球組網並同時工作,屆時北斗系統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比美國GPS系統功能更強大。

一次長征三號火箭的成功發射,需要至少100多人的團隊為之服務。在他們當中,有不少溫州人的身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的鄭大生就是其中一員。

鄭大生接受記者專訪,暢談他眼中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30年。

這個溫州人牛“上天”!30多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有他的功勞!

1、他參與研製的發動機將火箭送上太空

1956年,鄭大生出生在樂清。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全國統考的大學生,鄭大生順利考入當時航天部部屬院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此後,他攻讀精密儀器專業,並於1986年拿到碩士學位。

由於家庭原因,在校成績優秀的鄭大生原本打算畢業後回老家發展。然而,學校老師和系主任多番挽留,勸說他繼續留校攻讀博士學位。

“在當時,航天專業本科畢業生一般都會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更何況是碩士畢業生。”鄭大生說,經過一番考慮,1986年,他獨自來到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前身)工作。

這個溫州人牛“上天”!30多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有他的功勞!

△鄭大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鄭大生所在的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主要負責研發低溫火箭發動機。點火發射時,火箭尾部產生的巨大火焰就來自於火箭發動機。

所謂低溫火箭發動機,即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鄭大生介紹,我國的低溫火箭發動機是在1973年開始投入研發的,歷經十幾年的時間才最終研製成功。

“那個時候,一年也就只有一兩次衛星發射任務,所以低溫火箭發動機能派上用場的機會不多。”鄭大生說,近幾年,隨著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他們研究所的工作明顯比以前忙了很多。

鄭大生介紹,長征五號運載火箭使用的50噸級液氫液氧發動機,就是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研製。發動機的噸級越大,產生的推力就越大。

“載人登月的話,要運載足夠航天員返航的燃料,還有必要的科考設備,載荷要比送一兩顆衛星要大得多。”鄭大生透露,目前我國正在立項研製200噸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

2、他親眼見證數十顆北斗衛星飛上天空

用來發射北斗導航衛星的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素有“金牌火箭”美譽。該系列“三兄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累計發射約佔中國運載火箭發射次數的三分之一,且發射成功率達98%。

這個溫州人牛“上天”!30多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有他的功勞!

△北斗衛星

這樣的成績,來自於所有航天人的努力。按照計劃,今明兩年,我國每年都要發射十來顆北斗導航衛星。今年6月13日,鄭大生隨大部隊來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為火箭發射做各項前期準備工作,一待就是一個多月。

“由於其它原因,發射時間比原定計劃推遲了幾天。”7月10日凌晨,鄭大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親眼見證了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地將第32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過去的30多年時間裡,這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相關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經完成八顆星的研製和發射,形成八顆衛星“天上集結”的初步格局。

鄭大生解釋,衛星有使用壽命,一旦壽命到期,就需要再發射新的衛星將其替換。7月10日發射的第32顆北斗導航衛星,就是一個“備胎”。

而7月29日發射的這兩顆,則是除去已集結的8顆衛星之外的另外兩顆北斗導航衛星,目的就是要進一步拓展北斗導航系統的全球覆蓋範圍。

到2020年,太空中將有35顆衛星為北斗導航系統服務,超過美國GPS系統衛星的數量,因此功能更強、運行更穩定。

這個溫州人牛“上天”!30多顆北斗衛星發射成功,有他的功勞!

△北斗衛星

鄭大生說,航天技術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目前我國的航天實力位列世界前三,雖然與美國等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差距正在逐漸縮小。

3、他是攝影發燒友,足跡遍佈全國各地

翻開鄭大生的微信朋友圈,就能知道他是一個十足的攝影發燒友。楠溪江風光、甌江掠影、茗岙的油菜花……家鄉的每一處風景都能成為他的素材。

鄭大生說,他去得最多的是北京的箭扣長城,有一次他曾和攝友凌晨1點跑到那裡。四川的牛背山是他獨自一人去過最遠的地方,因為那裡有全亞洲最大的360度觀景平臺。

“年休外加週末,一年能有連續三個星期的假期供自己支配。”鄭大生習慣把這些假期掰開兩次用,每次能有9到12天的時間。如此,一年裡他能有兩次外出採風攝影的機會。他盤算了一下,除了湖南、香港、澳門和臺灣,國內各個省市都已經留下了他的足跡。

到目前為止,鄭大生已經在《中國航天報》上發表過20來幅攝影作品,在《中國攝影家》雜誌上發表過11幅作品。

4、他們一家都是航天人,時刻關注家鄉發展

如今,鄭大生一家人都留在北京發展,而且是不折不扣的航天家庭。早已到了退休年紀的鄭大生,選擇了返聘,繼續自己的航天夢想。妻子是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行政人員,兒子則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微電子研究所技術人員。

“他本科其實是學生物技術的。”在鄭大生的鼓勵和影響下,對計算機頗感興趣的兒子,成功考取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微電子研究所的研究生。

雖然常年在外,但鄭大生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他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至少兩年就得回家一趟。

“以前交通不方便,來回要折騰半天,現在不同了。”今年的春節和五一,鄭大生與家人回來過兩次。“去溫州市區轉過,變化還真大,路寬了、樓高了、人美了。”鄭大生說,希望老家樂清也變得越來越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