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上海萊士玩砸了!今年炒股要虧超14個億?

上市公司炒股並不新鮮,但主動認栽的不多。9月25日,上海萊士公告提前終止持盈78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實現收益-2.65億元;曾經的“股神”為何頻頻折戟?頻繁併購的背後,究竟處於何種目的?大股東將會以怎樣的方式全身而退?

9月25日,上海萊士發佈公告稱,基於對二級市場不確定性因素的考慮,公司決定提前終止陝國投·持盈78號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據悉,截至2018年9月21日,持盈78號已按相關合同規定實現信託計劃資產全部變現,累計實現投資收益約為-2.65億元。

上海萊士是三千餘家A股公司中,為數不多為人津津樂道的“股神”公司。2017年11月21日,上海萊士使用2.50億元自有閒置資金參與認購持盈78號部分份額,持盈78號信託計劃規模總額為人民幣5.00億元,上海萊士認購其中的2.50億元。一共只買了2.5億元,為何虧損還超過了本金?原來持盈78號自去年11月通過大宗交易買入萬豐奧威後,股價多次觸及止損線,公司沒有選擇及時止損,而是越跌越買,這才導致浮虧不斷增大。

事實上,上海萊士今年以來在炒股這條路上的虧損遠不止這些,今年一季度公告顯示,公司當時在“炒股”上浮虧8.98億元,導致一季度淨利潤為負。而根據半年報的顯示,上海萊士“炒股”導致的虧損已經擴大至近14億元。從市況觀之,萊士三季度的炒股表現,難言樂觀。

從上海萊士今年的炒股表現看,似乎與一般韭菜無異,但誰都不會想到它曾經可是“炒股高手”,當年還被市場被奉為 “股神”。作為血液製品龍頭企業,上海萊士是如何從初始的幾十億規模的小市值進軍千億級陣營?又為何不務正業,熱衷於炒股呢?

背靠牛市 成就“股神”

2014年,華夏大地牛抬頭,捕捉到資本市場機遇的上海萊士,在2015年年頭加入了浩浩蕩蕩的韭菜大軍。

2015年1月22日,上海萊士通過大宗交易以26.10元/股的均價,耗資近5億接盤萬豐奧威 ,之後股價經歷起伏,2016年2-3月,上海萊士通過二級市場再度精準低吸,增持了萬豐奧威232.52萬股,耗資6504.5萬元。同年10月,上海萊士通過大宗交易一次性獲利了結,共盈利6.68億元。之後通過類似的操盤方式,上海萊士直接或間接買入了富春環保和興源環境,均獲利頗豐。據悉,僅2016年,這三隻股票為上海萊士帶來了12億元的投資收益。

公告顯示,公司於2015年1月宣佈擬使用最高不超過10億元用於風險投資,使用期限為2年;2016年2月,公司將投資上限提升至40億元。使用期限由原2年調整為自2016年2月22日起3年。看來公司在炒股上嚐到了甜頭後,便開始不斷加碼。

上海萊士入市才兩年,就已經讓市場領教到了“股神”的威力。

炒股高手 也是併購高手

上海萊士自2008年上市以來,業績和營業額穩步增長的同時,股價一直波瀾不驚,而直到2013年開始,上海萊士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與之相對應的是上市公司層面的業績猛增與頻繁的資本運作大手筆。

2013年5月,上海萊士擬以5300萬美元購買區域性血製品龍頭泰邦生物9.9%的股份,之後由於股份權屬上的瑕疵,導致收購失敗。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上海萊士併購的腳步,2013年7月,公司重啟對泰邦生物的收購。當時邦和藥業控股了位於湖南省醴陵市和廣西上林縣的2家漿站,年投漿量為116噸。這對於上海萊士擴大血漿體量、提高市場佔有率來說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1月,上海萊士最終以18億的估值完成了交割。

2014年12月到2016年11月,上海萊士以53億元的對價成功收購安徽同路生物,當時同路生物在體量上明顯要比邦和藥業更大一個級別,截止2013年,同路生旗下已控股了14家單採血漿站,投漿量為267噸,這樣的規模幾乎與上海萊士相當,大幅提高了上海萊士的市場佔有率。

2016年,上海萊士在半年報中披露,股東科瑞天誠及萊士中國通過香港子公司天誠國際與貝恩資本和英國衛生部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以全現金的方式收購其持有的Naga UK TopCo Limited(即BPL母公司)100%股權。BPL是英國的一家國家級血製品研究機構,在美國擁有34家漿站,2015年採漿量高達1899噸。這次併購成功奠定了上海萊士在行業中的龍頭地位。

併購期間,上海萊士股價從2013年7月的2.78元上漲開始上漲,於2015年最高衝到26.59,達到千億市值。市盈率也一度高達200倍。更不可思議的是,當2015年6月,大盤越過頂點開始慢慢熊市的時候,上海萊士只是象徵性的回調了一下,之後繼續上攻,並創新高,市場的全面崩潰似乎與它毫不相干。

表面上看,上海萊士能夠從一家幾十億規模的小市值公司成長為千億級別的大白馬,與頻繁併購帶來的淨利潤飛速增長密不可分。但是股價完全脫離業績增速、以及完全獨立於市場的走勢,不禁讓人懷疑背後是否有資本推手助力?

控股股東或是幕後推手

上海萊士血液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血液製品大型生產企業,初期是由上海市血液中心下屬的血製品輸血器材經營公司與美國萊士共同發起設立。2007年3月,公司轉製為股份制有限公司,由科瑞天誠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萊士中國有限公司持股50%。

科瑞天誠是科瑞集團的子公司,成立於2002年,實際控制人是鄭躍文,其畢業於東北大學的金融學專業,後取得博士學位。另一位大股東萊士中國,背後實控人是一位美籍越南人黃凱,1998年10月,黃凱通過美國萊士,與上海市血液中心血製品輸血器材經營公司合資成立上海萊士血製品有限公司。

上海萊士所有股份已經全部流通,從目前的十大股東看,第一大股東科瑞天城持股32.07%,第二大股東中國萊士持股30.34%,從歷史數據看,這兩大股東從成立之初一直伴隨上海萊士至今,尚未出現過減持行為,是流通盤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據悉,科瑞天誠實控人鄭躍文是一位資本運作的高手,曾於1992年與人合夥以5萬元註冊創辦了南昌科瑞集團,後通過在南昌發起房地產投資債券,募得第一桶金,合計1000多萬元。此後,鄭躍文一路堅持通過資本運作獲利。上海萊士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6月,上海萊士對外公告稱,擬與同方股份籌劃兩家上市公司的換股合併。一時引起輿論一片譁然。上海萊士在股價到達高位以後,似乎開始尋找新的接盤者,可惜最終合併方案被教育部叫停。但從這次的方案中,可以看出,控股股東似乎並不關乎上市公司的龍頭地位以及行業的稀缺性,套現才是當下最關注的問題。

換股方案失敗後,上海萊士於2017年9月21日復牌,令人意外的是,股價不跌反漲,並放出大量,不得不懷疑背後有大量資金支持其資本運作後續。

大股東並未放棄努力,2018年2月22日,上海萊士再度停牌,開始新的資產重組方案,至今已有7個多月,但始終沒有進展。

目前上海萊士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正在遭遇危機,平均換手低於0.1%,可能導致兩大股東巨大的賬面利潤無法兌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