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2008年金融危機的五個意外結局 一個你都想不到

至今,距離2008年已經過去十年,那場金融危機到底有何影響?以及從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訓?有英媒表示,有五個意外結局。

英媒:2008年金融危機的五個意外結局 一個你都想不到

消息稱,2008年金融危機美國人均損失7萬美元

FT中文網署名為吉蓮•邰蒂(Gillian Tett)當地時間9月13日報道,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有五個意外結局。第一個是,10年前,投資者和金融機構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再次認識到,過高的槓桿率可能是危險的。

第二個是,銀行的規模。雷曼破產的連鎖效應表明了市場力量和風險高度集中、以至於“太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所構成的危險。並不令人意外的是,有人呼籲把它們分拆。

第三個是,違反直覺的變化是美國金融業的相對實力。2008年,這場危機似乎是“美國製造”的:美國次貸和華爾街金融工程是危機的根源。因此,人們自然認為美國金融業隨後可能會威風掃地。

並非如此。如今,美國投行幾乎在任何一個方面(交易份額、股本回報以及股價表現)都讓歐洲競爭對手相形見絀,在倫敦受到英國退歐的影響之際,紐約和芝加哥這些金融中心繼續壯大。

第四個是,非銀行金融公司的問題。10年前,投資者發現了“影子銀行”行業,當時他們認識到,由不透明的投資工具組成的一個巨大隱藏生態系統構成系統性風險。監管機構承諾予以打擊。那麼影子銀行收縮了嗎?未必:根據對影子銀行業的保守定義,如今其規模為45萬億美元,控制著全球13%的金融資產,高於2010年的28萬億美元。針對銀行的監管打擊,只是將更多活動推向了影子行業。

第五個是,危機後的懲罰。當銀行一家接一家倒下時,人們自然會假設一些銀行家將被判刑。畢竟,在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儲貸協會(savings and loans)醜聞後,出現了數百宗訴訟。然而,儘管過去10年銀行因罰金(總共超過3,210億美元)受到打擊,但極少數入獄的金融家只是那些犯下與危機不直接相關的罪行的人,例如操縱倫敦銀行同業拆借利率(Libor)的交易員。

“股神”巴菲特:金融危機再次發生是不可避免的。

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在接受採訪時被CNBC主持人安德魯·羅斯·索爾金(Andrew Ross Sorkin)問及,他是否擔心金融危機將再次發生。

本週是雷曼兄弟破產的十週年,許多投資者都認為雷曼兄弟破產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大事件。

被譽為“奧馬哈先知”的巴菲特解釋道,另一個泡沫產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嫉妒和貪婪。

“人們開始對某樣東西感興趣是因為(其價格)上升,而不是因為他們瞭解這樣東西或是其他任何東西。但如果隔壁的某個眾所周知的蠢人變富了,那麼他們的配偶就會說,你為什麼不行呢? ”巴菲特說道。“這是很有傳染性的。而這正是整個系統中永久存在的一個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