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蔑国 古汤溪的神秘往事

近年来,有关“姑蔑国”的话题不时成为热议。金华汤溪一带至今仍在流传:春秋时期的这里曾有一个姑蔑古国。

一直以来,学者对姑蔑的研究不曾停止。生活在瀫水南岸的学者和考古工作者对这块土地上堆积的历史文明也深掘不息,并不时有新成果新发现。2007年,考古人员在婺城区汤溪镇下伊村北面台地上、山下周遗址西侧约1000米处的青阳山遗址发现大量文物。经过发掘,发现青阳山遗址分为几个文化层为商周时期。山下周遗址、青阳山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时代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说明浙中地区是浙江新石器时代的发祥地,也是稻作农业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据现存先秦文献,姑蔑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至春秋时期,仍然有其族群活动的记载和遗迹可考。《国语·越语上》说“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说明姑蔑是越国西边一地,其地理位置约当今浙江金华的旧汤溪县境、兰溪西乡与衢州境,地处浙西金衢盆地。

姑蔑国 古汤溪的神秘往事

A.姑蔑国,部分后裔曾聚居古汤溪

汤溪位于浙江省30个盆地中规模最大的金衢盆地上,是金华的一个文化古邑,人文、历史、地理资源丰富。汤溪周边峰峦起伏,中间一马平川,地形像一只在波涛中行驶的方舟,故汤溪被称为仙舟。

今日的汤溪之地, 五帝传说时代属禹贡扬州;夏、商、西周三代属扬州之域的于越;春秋属姑蔑。在《国语·越语上》《左传》《逸周书·王会解》《路史·国名记》《越绝书·记地传》《水经注》等古籍上均有记载。

公元前482年,是姑蔑国出现在汤邑的最早记载。当时姑蔑国军队助越伐吴,于公元前473年越、蔑联军灭吴,公元前472年姑蔑国被越国吞并。公元前339—前329年间越为楚所败,浙江(钱塘江)以北被楚占,江以南也臣服于楚,汤溪地则归属楚国。秦统一中国后,分郡县两级,属会稽郡太末县。从此,汤溪经太末吏治895年,龙丘(兰溪)管辖797年,汤溪县治理487年,1958年9月后划属金华管辖也有60年。汤溪一带,一直人杰地灵、物阜民丰。

约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金衢盆地的东西两部分有乌伤、太末(也作大末)两县的分置,隶会稽郡。太末城址建于姑蔑国都上,位于旧汤溪县九峰山下,是秦朝时浙江的第二大古都。

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古城在府城西四十里,广袤五六里为古州城遗址”。乾隆《汤溪县志》载:“秦太末县旧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闉(门)街址、历历犹存。”《婺遗续识》按:“太末(龙游)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际流出,蜿蜒而下兰江,波纹如绮,则瀫水之滥觞于兹山也。”

诸多文献记载说明,太末县城,沿袭姑蔑故国都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浙江五》载:大末城在县治西。在汤溪一带素有“太末古治,邹鲁遗风”之称。《国语·越语上》(卷二十)说:“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今诸暨一带),北至于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于鄞(今宁波一带),西至于姑蔑(今金华、衢州一带)。广运百里。”这说明姑蔑是越国西边一地,其地理位置和上述记载相符。乾隆《汤溪县志》记载:龙岩山,县西南五里,岩口平圹,或曰古太末地,曹姓居焉。进坞里许两旁,皆石壁中,一潭澄澈,山上有石,如梁高数丈,跨于山际。

据九峰山2300多年历史的汤溪镇沙头村村谱《兰源戴氏文献谱》第一卷《兰谷义田赋》记载:“龙邱古太末里姑蔑墟也县之东南四十里地名兰坡有蓉峰拱秀峙于南兰谷潴清流于东宋德祐间。”

“龙邱”即龙游,九峰山一带曾隶属龙邱管辖;“太末”是秦时设的一个县;“县之东南四十里”就是指九峰山一带,“蓉峰”即九峰山,因九峰山远望如莲花而得名。在沙头村姑蔑溪畔的杨林畈,深挖下去全是砖瓦残垣,而且还曾挖出过千年古木。汤溪镇沙头村境内的塔岩峰,传说其山脚是古姑蔑国国都旧址,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后因战乱而灭迹。从村谱、典籍的零碎记载佐证,金华九峰山附近有姑蔑国存在过的痕迹,古汤溪一带为春秋战国时期浙江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汤溪,姑蔑国南迁定都地

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由一个族群和部落因迁移而形成的方国,必然留下该族群的文化痕迹。

姑蔑是先秦时期的古老邦国,由于记载姑蔑的材料太少,且语焉不详,所以探索姑蔑古史极为不易。然而,姑蔑古国与今天开发区汤溪镇的上古史有密切关系。距今4000-3000年的时间里,江浙一带地区小国林立,地处浙江金衢盆地河谷平原地域的汤溪,早在商周时已建立与吴国、越国齐名的姑蔑古国,曾经发达一时。

汤溪的远古居民是百越人,并夹杂着三苗部族。其中古代三苗的一个部落——姑蔑,就定居在汤溪等地。通过零星史料能了解到,姑蔑国虽然称国,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半蛮夷的部落,是蚩尤的后代,丁口也不少,成丁者有四千,皆可为敢战之士,蛮夷中也算是一方霸主。有学者考证,姑蔑最初是族名,是商代君王武丁妃子妇好的后裔。商被周灭亡后,姑蔑人辗转南迁,从山东一路迁徙来到金衢盆地,后人将族名指为地名,在许多文献史料上,姑蔑就泛指今天的汤溪一带。

关于这个姑蔑的部族,有姑眛、姑妹、姑昧、姑末、姑篾等别称。《路史·国名纪》:“姑蔑,一曰姑妹,大末也。”是西周以来存在于江南一带的方国或部族。从训估学上讲,“姑”作为语气词,如同“于越”之“于”,习惯性称呼语音语调,发语词,无意义。

受政治性强制迁移、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古代聚族迁徙的事例不乏其数。历史上的商灭夏、周灭商等都是历史的震动,一些被征服国族及其盟友遭到灭国、灭族而迁徙的命运。姑蔑国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东夷国族,武王伐纣和周公东征的战乱,姑蔑避西周之兵而迁鲁之泗水。春秋争霸战争持续时间长,战争频繁、战斗激烈,人为地促使民族大迁徙,加速了各族间南下北上的态势,也对人口态势以迁徙调整。

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多次北上,深入中原鲁腹地,进兵山东泗水,征服了鲁、邾、卫等中小国,与鲁、邾相邻的姑蔑国当处被征服之中。公元前482年吴国北上与诸侯相会黄池,吴王夫差当上了霸主,打乱了中原诸国的格局,为姑蔑迁徙创造了空间。姑蔑又由中原南迁微山湖、三迁太湖,之后一部分部族从安吉入境浙江定都浙中汤溪,姑蔑南迁及其定居汤溪的历史表明,汤溪地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融入了华夏族之列。

彭邦本在《姑蔑国源流考述》一文中说:夏亡以后,豕韦氏族群的相当一部分同黄河流域多数居民一样,降服于商人,并成为这一新共主麾下众多国族构成的天下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的姑蔑国落脚河南淇县(时为商宫别院),商代解体,姑蔑国被迫迁徙到山东泗县,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的韦或曰豕韦部族,与徐、奄、熊、盈等东夷混居,逐渐接受东夷风俗.因而在商周之际,已被人们习惯性地视同东夷,并进而将整个东方地区的韦或曰豕韦部族视为夷人。

姑蔑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周初东征践奄,姑蔑作为被征服国族,一部分留居鲁地逐渐融入华夏;其主体部分辗转南下越境,并在越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过重要影响。越王勾践在国家被吴国吞并之后,依靠姑蔑族作为复兴基地的,最后打败了吴国。C.姑蔑,逐渐融入汉族板块

文化是地域文化内聚性与同一性的外显,丰富多样的事象,既是特定地域人们的集体记忆,也是研究该地域历史和精神播迁的文化活化石。姑蔑作为于越史迹中的地名,包含大量历史、地理信息,是一个地域文明程度的缩影,城镇演变的缩影,历史兴衰的见证,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底蕴和气质。

姑蔑,有文字记载可追溯到《逸周书·王会解》: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姑于越纳,曰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

姑蔑南迁后的国都建在今汤溪九峰山下,姑蔑人依山傍水,懂得火耕、耜耕、撩荒农业,出现了碾盘、碾棒、杵臼等。

姑蔑在越国的西境,作为附属国,曾经协同越伐吴。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时,姑蔑为报吴国之仇,与越为盟,主动请缨助越抗吴。越国及姑蔑国联军发生了共同攻伐吴国的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

中经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五月的“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之战”、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之战”、鲁哀公十三年(即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六月的“泓上之战”、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的笠泽之战、周元王元年(前475)的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越、蔑联军灭吴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彻底打败吴国,迫使夫差自刎。对姑蔑对越国都是空前的大胜利,姑蔑国君主姑蔑子被杀的深仇大恨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获得彻底胜利。复仇雪耻的狂欢情绪,较之越国朝野自有过之而无不及。

楚灭越后,汤溪地则归属楚国,越地经战国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版图,其境内的姑蔑族也在汉晋以后逐渐融入汉族。

在迄今发现史前时期浙江最早的人类生活圈内,9000年前的山下周、青阳山遗址就在汤溪。那时,人们已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农业和养畜业。

古汤溪地界人类活动发韧甚早,聚落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处于古代吴、越、楚国的地界,被称为“吴根越角”“楚头吴尾”,广泛吸收了吴文化的儒雅婉约、越文化的激越慷慨、楚文化的浪漫柔媚之特色,形成既体现江南文化总特色又具个性的文化。

作为历史文化坐标,“姑蔑”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其古老的名字、悠长的岁月、灿烂的文化,却给其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D.姑蔑国定都地有三说

地理区位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不能无视地理区位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人地关系研究中的一个维度。

有学者对于越地之姑蔑大致的辐射域做过踏勘与探索,应用地名学、地理学、古方言等学科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大致地域为:北达今安徽皖南休宁,南至福建浦城、松溪,东延伸至浙江浦江和金华以西,及江西东北的婺源、德兴、玉山、广丰等地。

历代方志记载有三种说法:龙丘山之北汤溪地(今划入金华);今龙游县城所在;东汉定阳治所、唐盈川治所所在地,即今衢江区莲花、高家两镇和云溪乡之东的章戴、龙游县团石之地域。

于越地的姑蔑有如此广大的辐射域,从地貌特征说,以衢江为界,北系百际岭、怀玉山、千里岗山三山脉;南系仙霞岭山脉(亦可称武夷山脉)。北部三山脉为喀斯特地貌,群山多溶洞;南部仙霞岭山脉一般为丹霞地貌,多红砂岩。在九峰之东汤溪城边,有一条河称“越溪”,在九峰之西中戴境内,有一条溪名“莘畈溪”,当地一些老人却称之为“姑蔑溪”,“越溪”为越国和姑蔑国的边界。

从地理环境上来讲,秦汉以前,江南土著使用古越语,汤溪由于地处偏远,外来语种对地方方言的侵蚀较少,语言交流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等原因,保存下了很多古朴的口音。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教授曹志耘出版有研究金华方言的《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之一的《金华方言词典》等,他认为汤溪话是一种很古老的语言,有很多的发音还是很原始的。汤溪话完全是上古的越国音域,吴越古语也都是讲越语,保持了真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听起来就像吟唱。汤溪话是多复音语系,不像一字一音的孤立语,而是多音拼合的胶着语。比如讲被子迭得“四方叠整”,就很形象;比如颜色,红冬冬、乌嘀嘀、白哩哩,音乐感极强。

文/林胜华 (林胜华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研究员,金华市婺文化研究会会员)

[注]

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古代常以指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

方国: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认为,商王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古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苏秉琦先生对“古国”和“方国”的定义是:“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5000年以前,率先跨入邦国阶段。”邦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古代中国发展到方国阶段大约在距今4000年前。

“小邹鲁”金华,文化资源丰富,地位独特

为充分挖掘、梳理、展现金华人文脉络,本报与金华市政协文史委、金华市文物局共同推出系列文化报道“古婺芳踪”

用心整理和记录这座城市的历史,寻找八婺大地共建共融共享共赢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