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误会了蜀国国号,三国志里一笔错账影响很大

后世误会了蜀国国号,三国志里一笔错账影响很大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想大家都看过吧,得益于它的普及,许多人都对三国的史实如数家珍,但是由于《三国志》上面糊涂的一笔,或许许多人都在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迷糊了。

蜀国的国号是“蜀”。我想这是大多数人的回答。

后世误会了蜀国国号,三国志里一笔错账影响很大

看老师邪恶的小眼神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一首诗。

《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应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诗圣杜甫的诗。诗中,杜甫称诸葛亮为蜀相,如此看来,他的国家就是蜀国,这还用质疑吗?

没错,杜甫的诗没毛病,但是他是诗人而不是史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历史问题没有那么较真儿。

读过《三国志》的朋友这时可能会杠上了,杜甫不够靠谱,难道陈寿著的《三国志》还不够靠谱吗?在这本书中,蜀国部分有一个专门的篇章叫《蜀书》。陈寿可是大历史学家,《三国志》是前四史之一,这下该不会有问题了吧。

很抱歉的说,许多人都误解了蜀国的国号,就是因为陈寿记叉了一笔账,乃至这个误会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

虽然是《蜀书》,但是蜀国的国号并不是蜀,也非蜀汉。

它的国号一直是:汉。

后世误会了蜀国国号,三国志里一笔错账影响很大

说话当然不能凭空瞎吹啦,现代人都讲究证据。

刘备称帝前,许靖、糜竺、诸葛亮等人联名上表劝进,文中明确地指出:

“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宜即帝位,以纂二祖。”

(恩,这边来一个文言文翻译):汉高祖刘邦定国号为汉,高祖本来起“汉”定为了天下的国号,现在汉中王(刘备的爵位)沿袭高祖的事业,又兴起于汉中。……应当即皇帝之位,来承继汉氏二祖的法统。

刘备登基后,发文诏告天下,说:汉有天下,历数无疆。……备畏天明命,又惧汉祚将湮于地,……惟神飨祚于汉家……“

文中很明确地指出:他继承的是汉高祖的位置,这国号自然是不能变的。

刘备登基的当年还是汉献帝的年号。按照以往的传统和规矩,都是要在新皇帝即位的第二年正月改元。这直接说明了他和汉献帝不是两个国家的帝王,而是同国同姓一脉相承的。

这里或许大家很好奇,为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就把刘备的汉朝写成《蜀书》了呢?

时代敏感,照着局势走。

陈寿原本是蜀国人,在蜀国被魏国灭亡后就在西晋当官了。那个时候,蜀国的许多官员都在晋出仕,但当时后主还在,按照过往有过复国的事例存在,晋朝时刻提防着他,而表面则是以礼相待。古代文人志士都对自己国家有一腔热情,亡国思国的痛苦必然郁结于心的,但是虽然感情深厚,但曾经的蜀国臣子是不能流露出对后主的感情和故国的思念的。

陈寿便是这些官员中的一个。

在他刚刚到晋任职的时候,因为一些琐屑的小事没有被录用,在家赋闲很久,终于当了个阳平县令。

在他扬名天下之后,有人举荐他为中央当中书郎,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成,最终被降授为长广太守。陈寿因此也心里窝气,推辞拒绝了。灭吴功臣杜预成功举荐陈寿成为了黄门郎,但没多久又莫名其妙被贬官了。又过了几年,陈寿被推荐为太子中庶子,但是后面不了了之了。

从三番五次的贬官中,我们可以发现,晋朝对故国蜀臣充满了戒心,也就造就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折辱。

陈寿也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言行生活都十分谨慎,全部心力都投入到了《三国志》的创作中。创作也同样如此,必须小心谨慎,得罪朝廷就是杀身之祸。

后世误会了蜀国国号,三国志里一笔错账影响很大

晋朝继承的是曹魏的法统,曹魏接受汉朝的禅让,汉朝到汉献帝那里就应该断绝了,天下法统只能是晋朝司马氏手上的一个。而刘备的汉朝,魏晋两朝都不承认。

陈寿是历史学家,其中的道理自然都懂,他不敢提刘备继承汉献帝,否则就是不承认晋朝。

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国家就此忽视,就此聪明的陈寿就将刘备的汉朝称为蜀以此展现那个朝代的影子。

至于涉及到汉朝国号的诏书,早已传遍天下,已经融入人心没法改变,只能保留下来。索性那个时候没有文字狱,不然《三国志·蜀书》也没法存活下来。

后世讲三国史,称刘备的汉朝为蜀。虽然不太严谨,但是称为蜀汉却不无道理,就这样时间长了,也没有人在这里很较真儿了。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想知道更多历史就来关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