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本文作者:罗大伦,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著名中医学者,《百家讲坛》主讲专家。


逍遥丸是千古名方,在今天的社会,这个方子实在是太需要我们了解了。

这个方子,原来叫逍遥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宋代的时候,药物还是比较紧缺的,所以,人们更喜欢用煮散的方式服药,就是把药磨成粗粉,然后放到水里煮,这样更节省药材,所以当时是叫逍遥散。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今天,我们已经把这个方子做成了药丸,就更加方便我们服用了。

那么,这个方子是调理我们身体的哪方面问题的呢?

过去,古人说此方:“治肝家血虚火旺,头痛目眩烦赤,口苦倦怠烦渴,抑郁不乐,两胁作痛,寒热,小腹重坠,妇人经水不调,脉弦大而虚。”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方子的主治和适应症吧!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方子调理的是肝气不舒的情况,这样的患者,基本上都是情绪不佳,郁闷,不开心,有肝火

大家来看,这个情绪不佳,就是一切的开端,我们从这个导火索,来看看这个方子吧!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一个人,情绪不好,不开心就会有肝火,肝火会灼伤肝阴,所以,这个时候人的肝阴开始不足,肝阴不足之人,就会导致肝火更加严重,此时肝火上行,导致人出现头晕,耳鸣,眼睛红赤等各种问题。

这种头晕,是一阵阵的,经常感觉自己忽悠一下,晕几秒钟,当然,也有更严重的;而这种耳鸣,是突然的爆鸣,会导致心烦,有人形容这种耳鸣是轰鸣,同时,感觉眼睛像冒火一样。

这种肝火导致的另外一个上焦的症状,就是口苦口干。这个口苦,基本上一出现,我们就可以作为肝气不舒,有肝火的一个定性的征兆。

那么,这种肝阴不足,该怎么办呢?这个逍遥丸里面,用了白芍和当归两味药,来解决这个问题。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正如《删补名医方论》里分析的:“当归芍药者,益荣血以养肝也”,白芍柔肝敛肝阴,配合当归养血,实在是精到得当。所以,甚至有的专家认为,此方白芍为君药,这种认识与传统的柴胡是君药的就不同。

另外,因为情绪不佳,肝气瘀滞不舒,则导致气机郁闷不畅,这是所有肝气不舒之人的特点,这种瘀滞,会导致胸满胁痛,就是总是觉得胸中闷闷地,需要长出气,叹气,然后两胁觉得有胀痛的地方,女性在月经前会特别明显。

此时,肝气瘀滞,就像树木您不让它往上生长,而是压制它一样,它就会向横着的方向生长,这就是肝气横逆,此时,它最容易欺负到的脏器,就是脾胃了,中医里面,这叫肝木横逆克脾土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所以,肝气不舒之人,一般脾胃都不大好,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各种膨闷胀饱,嗳气,还有就是返酸水。其实,这都是肝气横逆,导致胃气不能下行而上逆引起的。

然后,后果会越来越严重,当脾胃持续受伤,则会引起脾虚,出现人四肢无力倦怠的症状,而脾虚,土气不固,则更容易导致肝木的施虐。

所以,此时调理的思路,要在疏肝的同时,尽快补脾,这就是张仲景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的思路。此时,逍遥丸这个方子兵分两路,一路用柴胡疏肝,一路用白术、茯苓、甘草补脾。

各位看看,名方就是考虑周全啊,很简单的几味药,基本上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了。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一个长期情绪不佳之人,必定肝气不舒,然后导致血虚,又引起脾虚,而这三个问题,又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脾虚会加重肝气不舒,血虚会加重肝火上炎,这是一个“铁三角”,三个因素恶性循环,导致人体更加失衡。

逍遥丸并非女性专利,男人也是可以服用的。只要有肝郁、血虚、脾虚的问题的人都可以服用。男人常常在工作上面临更大的压力,疏泄的渠道也比较少,有心理问题的人不在少数。

罗博士提醒:如果平时常见以下症状,那就说明肝气不舒了:

  • 头晕,耳鸣,眼睛红;
  • 口苦,口干;
  • 胸闷,两肋胀痛;
  • 脾胃胀饱,嗳气,返酸水;
  • 长期情绪不好,特别容易郁闷;
  • 总觉得不舒服不开心。

肝气不舒可以引起各种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大大小小的问题都会跟肝气不舒有关。小到头晕耳鸣容易上火胃不舒服,大到现代社会非常高发的甲状腺结节,乳腺方面的疾病等等都跟长期的肝气不舒有关。

小小一味中成药,解决肝郁、血虚、脾虚三大难题!


我总是说,这么一个名方,各地的药店里面都有中成药,可是,我们身边却有太多的人,因为肝气不舒饱受折磨。如果我们了解了其中的道理,用它来调节自己身体,那该有多么的好啊!

秋天了,受气机敛降的影响,人会很容易感到寂寥或者情绪低落,可是此时的天空更高远,空气更清澈,风景也更丰富,走出门去,感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吧!

文章内容选自“罗大伦博士”,有部分删节


点击下面的标题,阅读更多养生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