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際邊關調查:定邊 鹽馬古道續華章(上)

在“一腳踏三省”的地點尋找中,記者發現定邊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我省“一腳踏三省”的地點在這裡竟然有兩處——位於定邊南的陝甘寧交會處和位於定邊北的陝寧蒙交會處。為此,記者不得不在這裡多做停留,深入瞭解這片奇特的土地。

公元1042年,北宋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范仲淹,以“底定邊疆”之意,將地處陝西西北的這片土地命名為定邊。當時,這裡有一個更能反映其特色的名字:鹽州。

作為陝西唯一的湖鹽產區,早在秦漢時期,定邊就開始了鹽業生產。鹽要行銷到各地就要有馬。由此,南來北往的客商不僅讓這裡擁有了“旱碼頭”的美譽,更催生了中國歷史上早期的鹽馬古道。

如今,昔日的邊疆早已成為內地,鹽馬古道也已成為美麗的傳說。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實現完美蝶變的定邊縣,秉承著昔日的榮光,再一次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奮力書寫著新時代的華麗篇章。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定边 盐马古道续华章(上)

A 2200大洋買來的土地

8月14日上午,從定邊縣城出發,驅車一個多小時,在白泥井鎮金伊灣村黨支部書記韓崗的引導下,翻過一道鐵絲網,在一片荒沙灘中,記者終於見到了陝寧蒙三省區的界碑。那一刻,手機定位軟件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東經107度38分,北緯37度51分,海拔1325米。

由於是三省區界碑,所以整個界碑被設計成了三稜柱樣式,三個碑面上分別刻著“陝西”“寧夏”“內蒙古”及“國務院2014年”字樣。界碑高約70釐米,底座上刻著所處的位置及管理單位:陝西一側標註的位置是定邊縣白泥井鎮,寧夏一側是鹽池縣花馬池鎮,而內蒙古一側則是鄂托克前旗城川鎮。

“界碑陝西一側所在的具體位置是定邊縣白泥井鎮金伊灣行政村韓忠場自然村。這個地方是我爺爺韓忠在1942年從一個內蒙古人手上買來作為牧場的,花了2200大洋。當時實行的是‘地隨人走’政策,因為我爺爺是定邊人,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成了陝西的土地。”韓崗說。

為了證明自己所言不虛,韓崗特意從家裡拿來了當年的地契。這份立於1942年7月14日的契約上,賣地人、賣地原因、所賣地的範圍,買地人、所買地價、說合人、中間人、代筆人等信息都寫得清清楚楚。契約還特別註明:“當面錢地兩過,並不短欠,其中再無別言,此係兩情意願,亦無反悔。”

與韓忠場村緊鄰的兩個村子,分別是寧夏的郭記溝村和內蒙古的麻黃套村。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3個村子之間來往非常密切。“村裡50歲左右的人,有將近一半是和那兩個村子的人結了婚。就拿我們家來說,我妹子嫁到了郭記溝村,而我嫂子和弟媳都是麻黃套村的。”韓崗說,“那會兒交通不便,生活條件也不好,所以就近娶親是常有的事。”

不過,隨著現代農業在村裡的大面積鋪開,現在韓忠場村村民的日子早已今非昔比,去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了3萬元。今年58歲的村民韓舉家裡有將近900畝耕地。2012年,他註冊成立了定邊縣榮富家庭農場後,購置了拖拉機、收割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安裝了指針式噴灌設施,基本實現了從種植到收穫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去年,他的家庭農場毛收入超過了50萬元。“我家有6個勞動力,沒有這些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時候,我家連100畝地都種不過來,而且辛苦一年,到頭來也就勉強維持個溫飽。”韓舉感慨地說。

日子好了以後,韓忠場村的年輕人擇偶的目光也就不再侷限於相鄰的兩個村子。不過,3個村子之間的聯繫並未就此中斷。“每年我們村幹部之間都會聯絡三四次,互相學習好經驗、好做法。”韓崗說,“目的只有一個,讓村民的日子過得更好!”

B 一個小鎮走出兩位響噹噹的人物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定边 盐马古道续华章(上)

如果將定邊縣比作戍守三秦西北大門的一位威風凜凜的將帥,那麼綿延萬里的長城恰如束於將帥腰間的一條玉帶,而韓忠場村所歸屬的白泥井鎮,就是鑲嵌於這條玉帶上的一顆耀眼明珠。

“白泥井鎮歷史悠久、人文厚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存繁衍。這裡繼承了草原遊牧文化、邊塞軍旅文化以及匈奴文化、西夏文化的基因。”《白泥井鎮志》主編之一、定邊縣作協副主席蔣峰榮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2000年之後,白泥井鎮開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目前已經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5個、市級現代農業科技園區4個,白泥井鎮被原農業部命名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鎮,被陝西省政府整鎮確定為現代農業示範區。

除了蓬勃發展的現代農業之外,最讓白泥井人感到自豪的,當數從這裡走出去的兩位響噹噹的人物——石光銀、史貴祿。

今年66歲的石光銀是白泥井鎮四大號村人,從小在沙窩裡長大,飽受風沙危害。1984年初,國家鼓勵個人承包治沙的政策出臺後,他毫不猶豫地帶領妻兒把家搬到沙區,和鄉政府簽訂了承包治沙3000畝的合同,成為全國農民承包治沙第一人。如今,經過34年的艱苦奮鬥,石光銀累計承包治理荒沙25萬多畝,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築起了一道長50餘公里、寬6公里的綠色屏障。由於在防沙治沙事業上取得了傑出成就,石光銀先後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治沙英雄、全國綠化十大標兵、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2012年,石光銀光榮地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今年,他又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和石光銀相比,出生於白泥井鎮海子梁村的史貴祿要年輕許多,今年剛剛53歲。為了擺脫貧困,1981年,年僅16歲的史貴祿拿著借來的13元錢,獨自一人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經過30多年的拼搏進取,他所創辦的陝西榮民集團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覆蓋現代服務業、冷鏈物流、融資租賃、國際貿易、金融控股等領域的全國著名民營企業,累計上繳國家稅費近百億元。而史貴祿本人也先後當選為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並擔任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陝西省工商聯副主席等職務。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業小鎮,居然一下子走出了兩位享譽全國的人物,用人傑地靈贊之實不為過!

C “長城博物館”的長城情

從定邊一路向西,用不了一個小時,就來到了素有“西北門戶、靈夏肘腋”之稱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

鹽池縣北部地區地勢平坦,有草原、鹽湖,既可農耕,也可放牧,還可憑鹽之利,所以自古是中原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相互爭奪之地。為了防禦遊牧民族襲擾,歷史上多個朝代在鹽池境內修築長城。千百年後的今天,在鹽池仍可尋見的長城遺蹟共有4道,分別為隋代長城1道,明代長城3道,總長度259公里。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隋長城在全國已不多見,因此,鹽池縣也被民間學者譽為“長城博物館”。

“從修築材料上來說,鹽池的長城是用黃土夯築的土長城。和北京八達嶺用磚石修建的長城相比,土長城的修建難度要更大,這使得鹽池的土長城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由於土長城很容易遭受風雨等侵蝕,再加上戰亂和災難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鹽池的長城能保留到今天實屬不易。”8月21日,鹽池縣委史志辦主任黨英才告訴記者,“除了長城本身外,鹽池縣境內目前還分佈有明代城堡十幾座、關樓1座、戰臺1座、烽火臺138座,它們與長城共同構成了明代寧夏鎮與延綏鎮之間長城沿線較為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為了更好地宣傳和保護境內的古長城,2014年9月,鹽池縣成立了長城保護學會。“實際上,早在10多年前,縣上就已出資將境內所有長城遺蹟用鐵絲圍欄保護了起來,防止人為破壞。長城保護學會成立之後,又先後舉辦了長城認領保護、穿越長城徒步賽、明長城山地車全國邀請賽等活動,讓更多人瞭解鹽池縣境內的長城,並加入到長城保護的行列中來。”鹽池縣長城保護學會副會長張立憲說。

除此之外,2013年,鹽池縣還投資4700多萬元,著手建設佔地面積約5200平方米、布展面積達3400平方米的長城博物館。目前這座博物館的主體已經完工,正在布展,即將與世人見面。

D 綠色草原興起紅色旅遊熱

陕西省际边关调查:定边 盐马古道续华章(上)

在陝西,定邊縣毫無疑問是面積較大的縣區之一,6920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讓陝西絕大多數縣區羨慕不已。不過,與其緊鄰的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相比,定邊就是“小巫見大巫”了——鄂托克前旗的國土面積1.218萬平方公里。

位於鄂爾多斯市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於1980年從鄂托克旗分設建旗,境內草原、溼地、沙漠、河谷等旅遊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我們旗圍繞這些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已經陸續建成了3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和2個國家3A級旅遊景區。”8月23日,鄂托克前旗文化旅遊廣電局產業股股長張茹說。

在大沙頭生態文化旅遊區,負責人水淼告訴記者,作為一個以沙漠體驗為主題的4A級景區,每年七八月都會有很多寧夏、陝西等地的遊客來這裡遊玩。他高興地說:“今年遊客尤其多,截至目前已經突破14萬人次,比往年全年的人都多!”

除了豐富的自然生態旅遊資源,鄂托克前旗還是革命老區。伊盟工委、三段地工委、城川民族學院等都在此進行過革命鬥爭。這裡不僅有諸多動人的革命傳奇,還有許多寶貴的革命遺存和舊址。去年,鄂托克前旗依託紅色革命遺址,按照建設“面向全國的民族幹部培訓教育基地”“西部一流的黨性培訓教育基地”的定位,開始實施以延安民族學院城川紀念館和城川民族幹部學院為核心,包括王震井等6個紅色教學點在內的項目建設。

鄂托克前旗三段地鎮,被譽為“草原上的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開展蒙古民族工作的橋頭堡,也是陝甘寧邊區的北方門戶和重要組成部分,在這裡成立的三段地工委,更是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開闢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去年5月,三段地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並免費對外開放。記者在紀念館裡看到,整個展覽分為“紅色政權”“團結抗戰”“投身解放”三大部分,以浮雕、展板、實物陳列的形式,集中展現了三段地革命根據地的光輝革命歷史。

“充分利用這些紅色文化和革命遺址發展旅遊,不僅能帶動地方經濟增長,在保護文物古蹟、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張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