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教育本來是樸素而簡單的事,爲什麼現在越來越花哨複雜

“我現在一聽說‘創新’二字,頭都大了!”最近一位校長和我聊天時這樣說。當時他還補充了一句:“我不知道,學校哪有那麼多‘創新’!”

我非常理解他。而且我相信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苦惱,而是許多校長共同的鬱悶。

是呀,教育其實是很樸素的,教書其實是很單純的。

可為什麼樸素而單純的事,現在變得越來越花哨和複雜了呢?

七年前我還在做校長的時候,一位領導來我校視察,我陪他轉校園。他問我:“李校長,你們學校有什麼特色?”我說:“沒什麼特色啊!”他看了我一眼,好像不太明白我的意思,說:“我到任何一所學校去,校長都會一個勁兒地給我說這個特色那個特色,你們怎麼會沒有特色呢?”我解釋說:“我們學校才辦幾年,而形成特色是需要長期實踐積澱的。再說,我現在也沒想那麼多的什麼特色,就想讓我們的老師認認真真上好每一堂課,認認真真教好每一個學生,認認真真帶好每一個班,我呢,認認真真幫助每一個老師成長,就可以了。”

說實話,當該領導突然問我“特色”時,那一瞬間,我腦海裡也閃過一些詞語,比如“平民教育”啊,比如“新教育實驗”啊,等等。但這些能夠說是我校的“特色”嗎?難道只有武侯實驗中學在搞“平民教育”嗎?難道只有我們學校在搞“新教育實驗”嗎?

所以,還是老老實實地做好教育應該做的每一件事,就行了。何必要刻意追求什麼“特色”呢?

在這裡的語境中,“創新”和“特色”是一回事,都是要求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之類。

可是,對於基礎教育,尤其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而言,教育方針是統一的,教育目標是統一的,教學制度是統一的,教育教學內容是統一的,課程設置是統一,考試製度是統一的……這些“統一”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莊嚴規定的。

作為校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證這一切“統一”正常而有效地落實。對普通老師而言,教育就那麼幾件事——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處理突發事件、找學生談心、找學生談心……哪有那麼多的“特色”和“創新”呢?

當然,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因材施教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或根據本校本地實情創編一些校本課程,這些“特色”和“創新”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並不一概反對“特色”,也不絕對反對“創新”——無論“特色”還是“創新”,都應該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但要求校校有“特色”,天天都“創新”,這做得到嗎?

有“特色”和“創新”當然更好,暫時沒有也不要緊,一點都不影響學校的品質。如果在一個學校裡,孩子快樂並且有成長,教師有幸福並且有成就,這樣的教育不是挺好嗎?沒有“特色”和“創新”又有什麼關係呢?

巧了,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接到一位校長的電話。他正在奉命寫下學年“學校發展計劃”。他說:“上面要求的重點就是‘創新’,你是專家,給我提幾條建議吧!”

雖然是鐵哥們,可我愛莫能助,提不出任何建議。我給他說了我正在寫的短文,他說:“你的這些文章有屁用!”

這我當然知道的。我很無奈,但我還是要寫,我只是不願沉默而已。

他又說:“唉,我本來覺得學校工作井井有條,挺好的,可上面不斷要求我們要有‘新思路’‘新目標’‘新舉措’……我就不知道怎麼辦學了。”

我搞不懂,為什麼要折騰學校?

2018年8月1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