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地界村,位子桂陽縣太和鎮境內,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距縣城八公里, 214省道從村邊經過,一眼望去,後龍山的樹木茂盛、環境優美。據《徐氏宗譜》記載:清乾隆年間,先祖徐開梓、徐開梁、徐開揖三兄弟,從下梓木村遷來開莊立戶,至今有兩百餘年的歷史。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地界村古民居始建於明嘉慶年間,坐南朝北,佔地面積2萬餘平方米,現有清代建築40餘棟,村內有古戲臺、舜公宗祠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徐連勝故居等。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整個古民居佈局合理,縱布四巷,結構科學嚴謹,宜於通風和採光,充分體現了湘南古建築特色。地界村現有人口600餘口,均為徐姓,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屬傳統四合院式。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正院中的天井是用採光、通風、排水功能。正門的正中間是用來祭祖擺神龕。其古居的牆面四角都是用整塊條石,刻雕成鳥、獸,嵌砌而成。屋頂的飛簷空白處及屋簷下,都浮雕成各種花草、鳥獸,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隨著歷史的變遷,精雕細刻的古戲臺,早已"風燭殘年"、即將化為塵土;舜公祠堂的風貌歷經世紀的滄桑,記載著不同的故事。連接著古居之間青石板上,常年被雨水腐蝕的石面上,記載著流逝的歲月。徐連勝的故居(官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仿宮庭式佈局,為三進三開間,南北寬14米,東西長29米,二層樓房,佔地面積406平方米,中有走廊穿樓。屋頂為硬山式頂,馬頭牆飛簷翹角,氣勢雄偉。故居院內的各種木雕、石雕圖案,惟妙惟肖。據徐連勝的後人回憶,當年的"少將第"有三層門樓:第一層為"少將家聲";第二層為"休有烈光";第三層為"少將第",正堂懸掛孫中山親筆題寫的"少將第"金匾。可惜這塊匾額,在"文革"中被毀。現徐連勝故居為郴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徐連勝(1881年—1918年),字名淵、遠運,號捷卿。湖南省桂陽縣太和鄉地界村人。少年喪父,19歲赴粵為生。宣統元年(1909)升為管帶兼哨官,兩年後任廣東新兵巡防營管帶,並以軍功升第五標統,補陸軍中校。與清軍作戰, 連勝,因名"連勝" , 1914年任增城防軍統領,被授予陸軍少將、四等文虎勳章。1915年任中華革命軍東江第一旅旅長,1916年調任陸軍第一混成旅旅長。1917年奉孫中山急電返粵,任援閩粵軍游擊隊司令。1918年受命為粵軍警備司令,領少將銜。後在攻福建永定戰鬥中中彈殉職,時年僅38歲。徐連勝犧牲後,孫中山痛惜不已,特派員護送遺體回鄉,葬荷葉鋻塘村蔣家後山,併為之刻石立碑。國民政府撥金優撫家屬,頒發"少將第"鍍金匾。徐妻劉淑卿在其夫生前好友李濟深(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蔡廷鍇(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軍長、抗日名將)等倡導和支持下,於1946年3月,從香港回到桂陽,租借城西何氏宗祠作校址,創辦了"湖南私立捷卿初級中學",自任董事長,聘德高望重、治學嚴謹的同鄉張化之先生任校長。捷卿中學辦學至1951年3月30日止,是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桂陽縣第三中學的前身。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走進"少將第",不由得想到將軍短暫而輝煌的戎馬生涯,他是辛亥革命,"護國,護法戰爭"的功臣,光輝照人。早些年"少將第"這厚重的革命歷史文化之地,卻幾經風霜,百孔千瘡,好不容幸存於今。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國民三十一年(1942年),徐氏族人為教育後代,弘揚徐連勝的革命精神,在舜公祠前坪上建造了一座露天戲臺,名叫"連勝戲臺"。戲臺呈"T"形,基高2米,長6.3米,寬5米。前臺三面砌磚,兩側砌馬頭牆。上部為木結構,前簷梁坊為鏤空木雕"二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簷角下左右對稱,各有鏤雕鳳凰圖案,形態鮮活。戲臺三面簷深上均有各種鏤空木雕,後臺左右延伸青磚牆上有左右兩個木窗,窗口有弧形窗欞,左書"明月"二字,右書"清風"二字。戲臺為單簷歇山式頂,瓦領脊端塑龍風形象。整座戲臺雕工非常精緻美觀,在湘南建築工藝中十分獨特。由於多年的風吹雨打,戲臺已殘破嚴重,已成半塌狀態,急待修復。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經人指點,找到祠堂邊上一戶人家的男主人徐先平大哥,拿到鑰匙,開了祠堂門,進去一看,全是鋼筋水泥做的,後面重建的,且時間不會太久。門口地上有一塊殘碑,看紀年是民國27年(1938年)重修祠堂的功德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村口水井,水質清澈且冰涼,用礦泉水瓶子灌水,馬上起霜,喝到口裡,比買的任何礦泉水好喝,整個桂陽縣,看了10個古村,水井很多,且水質大多不錯,但最好的應該是地界村這口古井,印象尤為深刻。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尋找逝去的家園之二十八——“將軍第”所在地界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