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苏轼称颂,被尊称画师师祖,作品价值千金,却为何真迹难寻

(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苏轼的这首诗体现了宋朝时期人们对吴道子作品的珍惜,到了“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的地步。苏轼在称颂唐代的文化成就时曾说:“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道子在唐代已独领风骚,当时就被奉为圭臬,而且还一直被民间画师尊为师祖。

他,被苏轼称颂,被尊称画师师祖,作品价值千金,却为何真迹难寻

苏轼雕像

吴道子(约686~约758),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据说早年为民间画工,年未弱冠,就已穷丹青之妙,曾跟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后改习绘画。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道子喜欢与文人名流交往,在绘画上远师张僧繇,近法张孝师,兼善各类题材,尤其擅长佛道艺术。他在长安、洛阳两京寺观所作壁画达三百余处,奇踪异状,无有同者;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艺术上,他富有创造精神,开一代新风。他用状如兰叶或莼菜条的笔法表现衣褶,有飘举之势,人称“吴带当风”;又以焦墨勾线,略施淡彩,使线条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为白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世称之“吴装”。

他,被苏轼称颂,被尊称画师师祖,作品价值千金,却为何真迹难寻

吴道子作品

他的笔法洗炼流畅,笔才一二,像已应焉,后人将他与张僧繇合称“疏体”代表画家,以区别于顾恺之与陆探微劲紧连绵的“密体”。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选题丰富,且宣传教义。他在千福寺西塔院北廊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在唐代,吴道子独创的佛教图像的样式,被称为“吴家样”,是张僧繇的“张家样”以后的一种更成熟的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吴家样”也突破了北齐曹仲达以来的“曹家样”的影响和支配,而成为与之对立的样式。“吴家样”与“曹家样”的显著区别,被宋代评论家用“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一语概括。

他,被苏轼称颂,被尊称画师师祖,作品价值千金,却为何真迹难寻

张僧繇作品局部图

吴道子的绘画技艺,不仅仅是娴熟,而且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他还是早期山水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吴道子居蜀三年,写遍了蜀中山水。据史书记载:天宝初年(742),唐玄宗忽有思慕巴山蜀水的念想,就派吴道子再次入蜀,前往嘉陵江临摹写生。故地重游的吴道子在蜀中逗留了很久,再次饱览了巴山蜀水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

回长安后,玄宗询问他留下了多少景物写生粉本时,他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对此颇为怀疑,当即命他在大同殿作画。他挥毫泼墨,立笔横扫,状若飞旋,不到半日,一幅绝妙的《嘉陵江旖旎三百里风光图》就跃然再现于大同殿墙壁上。吴道子笔下的山水,具有一种豪爽疏朗的体貌,以气势见长。他的山水之体,也是一种笔简意远的“疏体”,与李思训(唐代另一大画家,也曾在大同殿上作嘉陵江山水风光图)用笔工细、金碧辉煌、富于装饰的山水画相比,是一种新的创意,因而史称“山水之变始于吴”。

他,被苏轼称颂,被尊称画师师祖,作品价值千金,却为何真迹难寻

顾恺之作品

吴道子的一生,以犀利的画笔,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艺术杰作。但他的晚年却十分凄凉。至德三年(758),贫病交加的吴道子度过了凄惨的晚年生活,客死川中。

吴道子绘画作品的艺术造诣极高,在唐代已成为收藏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据《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唐朝大中年间)记载:道子屏风一片值金两万,次者可售一万五千。唐代的收藏家如果没有收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的作品,就没有资格被称为收藏家。顾、陆、张都是唐以前的绘画名家,只有吴道子是唐代人,可见吴道子的绘画作品在唐代的重要地位。吴道子虽是一位高产的画家,但由于年代久远,又多为壁画作品,历经战火焚掠、自然损毁,如今已很难觅得真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