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魯迅的「棄醫從文」

眾所周知,以正直的人格、深刻犀利的筆鋒而著稱於中外的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原來並不是學文的。

他年輕的時候,從譯出的歷史上,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便決心東渡日本學醫。希望用醫學把古老的中國從昏暗愚昧的落後狀態中拯救出來,走上維新的道路。可是,殘酷的現實使他醒悟過來。

有一次上課放眏幻燈時,魯迅看到一箇中國人給沙皇軍隊當偵探,被日軍捕獲,要抓去槍斃。但圍著看的卻是一群中國人,他們對於同胞的死亡,竟無動於衷,神情麻木。當時除了他之外,所有學生都拍掌歡呼起來。魯迅覺得十分難受。

從那一回以後,魯迅深深地感到,學醫並非一件最要緊的事。他認為,在當時情況下,第一件要緊的事,是改變人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文化。於是,他毅然決然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這一毅然的行動,對於現今生活中的民眾,該怎樣去樹立理想,該樹立什麼樣的理想,是值得深思並很有啟迪的。

高爾基說得好: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於社會就越有益。魯迅不就是這樣的嗎,他最初學醫是為國為民,可說是崇高的了。可是,當他一旦認識到學醫在當時並非"第一要著"時,便毅然棄醫從文,用筆作為投槍,作為匕首,喚醒民眾起來與反動勢力作鬥爭,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魯迅先生的奮鬥目標是為了中國的富強,現代中國的進步青年,理想應該象魯迅先生那樣,為國家的需要而獻身,為中華的崛起而奮鬥。

每一個正直的人們,都應該象魯迅先生那樣,有崇高的理想,在平凡的學習和工作中,凡事多為他人著想,為國家人民著想,使自已成為一個有高尚情操的人。
解讀魯迅的“棄醫從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