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滴滴抽取雇佣司机的近30%的费用依然不能盈利”?对此你怎么看?

用户68738747


结合滴滴公司之前披露的信息我们先算一笔账:滴滴公司第一项大的收入应该是接近30%的抽成,全国范围每天按2500万订单算,每个订单平均抽成5元(保守计算,很多订单远远大于平均价),滴滴通过抽成每天的收入为1.25亿;第二项大的收入就是滴滴规定提现日为每周二,全国司机一周的收入被卡在账户里,这笔钱大概是30亿(等于是固定的,因为这周提上周的钱,但这周的还在里面),滴滴把这笔钱用在其他地方产生收益;第三项大的收入就是对司机的罚款。

收入这么高为何无法实现盈利?我感觉有几点:

1、返还给司机的冲单奖励和乘客的乘车优惠券应该占有很大比例。

2、各种广告宣传费用和运政部门对司机的罚款。

3、平台补贴给线下的租赁公司以及各种合作公司的补助。

4、开发新的产品和业务所用的资金。

5、内部员工工资、各种公关费。


驻马店掌上生活


滴滴抽佣30%依旧不能盈利的说法并不可靠。



为什么?

先看滴滴的投入是什么?是技术或研发,产出的是软件或平台。

其中,研发投入是一次性投入,但可能是后续多年持续受益。

简单说,滴滴很多技术投入是可以或允许分摊到未来多年的。

当然,滴滴也可以不这么操作,算成当年的一次性成本支出,如果这么算,滴滴可能是不盈利的。

但是,如果是把技术投入分摊到多年,在特定年份应该是盈利的。

此外,滴滴投入或支出还有就是人力投入和市场推广投入,其中市场推广投入也就是“补贴”,包括对乘客和司机两端。

在滴滴早期,或前几年补贴力度较大,当时一定是亏损的,今年以来,补贴几乎没有了,不算历史补贴投入,阶段性应该是盈利的。

但是,如果算上前期投入,也就是把之前的补贴摊薄到后续几年,那今年有可能是不赚钱的。

此外,滴滴平台上的业务并非仅有网约车,还有顺风车、共享单车以及其他泛金融服务,每个子业务的盈利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所谓“滴滴抽佣30%费用依旧不盈利”是不靠谱的,既忽略了业务来源多元化,也忽略了投入摊薄问题,还忽略了定价上涨的问题。


李俊慧


先不说它本身对司机的补贴和对用户的优惠策略算一笔支出。就目前滴滴的发展情况来看,盈利低实属正常。

滴滴刚起步的时候运营的成本算是挺低的,而恰恰顺风车业务去年给滴滴带来8亿元利润,顺风车估计是滴滴最盈利的业务了。只不过后来出了不少负面消息使得滴滴下架了顺风车业务。仅2018年上半年,滴滴整体净亏损就超过40亿元人民币。

加之后来又要进行整顿,尤其是新推出的安全功能,“一键报警”的信息处理和接警成本就需要不少资金投入;之前为压缩成本,滴滴的客服业务大量外包,现在又要进行团队建设。种种支出,就知道为什么滴滴没啥利润了。

更重要的一点,滴滴更热衷于投资和扩张。要说一家企业只亏损不盈利倒有些不可信,高收入去向何方?我想滴滴的烧钱之处就在于投资了。据统计,滴滴从2012年创办到2018年初,已经完成了16轮融资,累计融资额超200亿美元,拥有100多家投资者。其中,仅2017年一年就融资95亿美元。此外还和Uber在巴西、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开展竞争。


希望滴滴内部能好好整顿,明确好自己的定位,做个良心的便民平台。


无线端



滴滴一年的收入其实是惊人的数字,滴滴快车一单25%-30%的抽成,滴滴顺风车每单10%的利润,再加上滴滴司机的收入都是下一个星期才能提取,这些资金在滴滴的账户上就是利息也是天价。滴滴平台没事还给司机罚款,总体算下来一年收入至少也要几百亿。


那么一个几百亿收入的企业为什么还赔钱呢?滴滴现在对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力度已经很小了,就算补贴最高峰的时候,一年也就赔200多个亿,所以补贴并不是赔钱的主要原因。滴滴自身的运营成本也不会这么高,滴滴海外投资确实消耗了部分资金,但也没有这么多吧。到底滴滴赚的钱都去了哪就不得而知了,大家自己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