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刘好勤

刘好勤,出生于1961年,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村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汝阳刘毛笔手工技艺第66代传承人,也是推荐传统制笔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型的关键人物。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2009年,刘好勤被评为中国制笔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2010年,汝阳刘毛笔被商务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2013年,刘好勤被评为2011-2012年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刘好勤自幼师从其父亲刘家祥学习制笔技术。特殊的是代理为了学习制笔技术,刘好勤客服种种困难,最终掌握了制作汝阳刘毛笔的复杂工序,其中齐、垫、切、梳是汝阳刘毛笔工艺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为了这四道工序,他在地窖里花了半年的时间反复钻研。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为体现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的独特性,刘好勤对他制作的毛笔精益求精,从没有半点马虎和懈怠,但也绝不拘泥于传统的制笔工艺,他认为“只有不断创新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进入制笔厂后,更是锐意进取,据他回忆说“每逢跟厂长一起出差,趁厂长到宾馆里休息的时候,我就闲不下来,非得到百货商店里,文具专卖店,去看看有没有卖毛笔的,只要看到新颖的毛笔,我就掏钱买回来研究........”出于对毛笔的热爱,刘好勤处处留意有益元素,开阔视野,不断改进工艺,完善毛笔品质。20世纪80年代,刘好勤就在传统制笔工艺上发明了用于制作纯紫尖小楷毛笔的“头刀帖锋”技术。楷书所用毛笔要求“尖”,即锋颖尖锐,笔毫聚拢时显锋利,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汝阳刘纯紫尖小楷毛笔就通过对笔头三区域的合理选材,合理配比,实现了由主峰(紫毫),头刀帖锋(淮兔毛之第二层毛),二刀帖锋(海门山羊之第二层毛)环环相扣,形成笔头雏形。该技术保证了主锋长度一直、齐平,运笔时万豪齐力,不分叉,尤其是书写小楷时笔力充足,勾线时运笔圆转如意,不会出现缺角。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刘好勤作为推动传统制笔业转型的关键人物,已然具备现代企业家坚韧不拔的品质。他在继承传统工艺并适时创新促进毛笔发展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富的选择日益多样化,年轻人都喜欢外出打工,不但投资少,而且挣钱快,制笔厂留不住年轻人,生产也层出现冷落萧条镜像。面临资金困难,人才缺失,市场萎缩等严峻的形式,刘好勤经过反复思考,多方论证,决定在原来汝阳刘制笔刷厂的基础上成立公司。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为了更好的传承汝阳刘毛笔文化,2005年,刘好勤成立了项城市汝阳刘笔业有限公司,在河南、江西、北京等地设立了26个笔庄。同时建立了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培训学校,每年培训人员达200多人,使汝阳刘毛笔文化得以传承。自公司成立以来,刘好勤始终坚持产品品质第一的理念,为了整个理念甘愿花费大量时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致敬匠人系列——走近汝阳刘毛笔第六十六代传承人 刘好勤

刘好勤说“我们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绝非是鼓励人安心做忙碌的陀螺,如果员工只管鞠躬尽瘁,任劳任怨的在既有技术工艺上精益求精,没有批判、创新,那远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