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東區漸漸消失的祭(zha)城鎮,古代竟是一個國

祭,並不是一個多音字,在漢語字典裡讀ji,但在鄭州的地名裡,卻讀zha。在鄭東新區熊兒河與東風渠交匯處有祭城區、祭城辦事處、祭城東橋,統統都讀zha。

祭城辦事處本是屬於金水區的祭城鎮,在鄭東新區規劃之前,祭城介於鄭州與中牟之間,屬於鄭州的東郊。隨著鄭東新區的迅速開發,祭城鎮規劃到鄭東新區的範圍內,短短几年間,村民變市民。2006年,鄭州市撤銷祭城鎮,將包含祭城村、崔莊村、白莊村在內的19個村民委員會整建制劃出,設立祭城街道辦事處。

隨著祭城鎮成為鄭東新區的一部分,農村變成了城市,這裡關於祭城的元素就越來越少了。雖然設立了祭城街道辦事處,但祭城鎮永遠成為了歷史。在街道辦事處的北側有一條大道,為表現歷史文明,被定名為“祭城路”,然而,現在的鄭州人都知道,因為外地人不懂鄭州的祭,2015年這條路又改名為平安大道了。

其實祭城街道辦事處不止以前是一個鎮,他還有更悠久的歷史。祭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祭國”為商朝的邦國。周朝滅商後,周成王把周公旦的兒子祭伯分封到這裡,仍為祭國,修建的都城稱為祭伯城。祭城鎮的祭城村就是古代祭國的都城,至今還保留著幾段城牆。祭國大約在春秋初年被鄭國所滅,成為鄭國大夫祭仲的封地。

據說在祭國滅亡之前,祭都讀ji,祭伯城一代的民眾在亡國之後,懷念故國,準備集體改姓為祭(ji),但考慮到祭有祭祀的意思,後來把讀音改為“zhai”。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由於戰亂災荒,人口流動頻繁,一些外地民眾來祭伯城定居,由於口音不同,將祭(zhai)伯城演變為祭(zha)伯城,直到今天的祭(zha)城。

2013年5月,祭伯城遺址被核定為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在祭伯城遺址處建設有祭伯城遺址公園,成為人們瞭解鄭州乃至中原歷史的一個窗口。

鄭州東區漸漸消失的祭(zha)城鎮,古代竟是一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