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幹部安置選崗不能僅僅依靠「應激反應」

又到轉業安置的關鍵時期。

對於,無論是來自陸軍、海軍,還是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的轉業戰友來說,如何選擇安置崗位,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轉業幹部安置選崗不能僅僅依靠“應激反應”

Chapter 1

最近,在網上讀到一篇題為《趙括真是無能之輩嗎?》的文章。

文章對歷史上的“長平之戰”重新進行了分析。

整個戰爭分為四個階段:

韓國獻出上黨,趙國吞下

廉頗應戰,不利

趙國求和,不成

趙括應戰,失敗

趙括的失敗,形成了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成語:“紙上談兵”。

和大家的說法不同的是,這位作者的觀點是:“紙上談兵”指的並不是趙括,而是“趙王”。

為什麼這樣說?

作者認識,趙國的整個戰略指導思想,是有問題的。

作為趙國的對手,秦國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晰:那就是摧毀趙國的野戰軍主力。

而且從始至終,秦國就這一個目標。為了這個目標,秦國可以榨乾國內的糧食潛力,可以放棄上黨等土地。

諸國均以為“長平之戰”,秦國只是為了爭奪上黨。

其實不是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本身的損耗也很嚴重。秦軍甚至完全退出了上黨郡。直到二年之後再回來。

因此,秦國發動對趙戰爭的目的,不是為了爭奪土地,其目標就是要消滅“趙國的野戰軍主力”。

和戰略目標清晰的秦國相比,趙國根本就沒有戰略。

第一階段:趙國貪圖土地

第二階段:趙國想固守

第三階段:趙國想議和(固守糧食不足)

第四階段:趙國想進攻(議和失敗)

從頭到尾,趙王並沒有一個“整體戰略”。

趙王是“走一步,看一步”。A計劃失敗了,試試B計劃,B計劃執行不下去,再回到A計劃。始終都在修修補補之中。

作者用了一句話形容,把這叫做“應激反應”。

作者認為,長平之戰,敗不在趙括,而在於趙國的智囊團和決策者,比秦國的差了好幾個等級。

在面對“外部侵擾”時,它們的表現就像是一個沒有什麼意識的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膝蓋疼了就膝跳一下。

這就叫“應激反應”。

轉業幹部安置選崗不能僅僅依靠“應激反應”

Chapter2

同樣的道理,不少人在面對人生問題時,也是遵循的“應激反應”,沒有什麼戰略規劃和長遠思考。

就拿轉業安置這件事來說,許多年前,企業的待遇比較好,就一窩蜂往企業跑,後來企業不行了,公務員開始吃香,又擠破腦袋要進公務員隊伍,再後來,公務員福利削減,待遇還不如自主擇業好,於是又紛紛往自主擇業這條路上走。

如果我們做事情,老是按照“應激反應”來,只看短期利益,不看長期利弊,那麼在長期發展上必然就會受困。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一件事情的長期影響到底是好是壞呢?

要穿透時間的迷霧看清更長遠的利弊,可以用到兵法思維。

所謂兵法思維,是指依據《孫子兵法》中的理念來指導我們的人生和事業。

《孫子兵法》不是一本普通的兵書,而是一本講述戰爭之道的書。更本質地說,這是一本關於風險管理的書。

比如,我們做了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會不會經過漫長時間的演變,最終發酵為影響重大、攸關成敗的勝負手?

再比如,在漫長的人生戰鬥中,該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情,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路徑,才能在長期看來達到最優效果?

轉業幹部安置選崗不能僅僅依靠“應激反應”

Chapter3

兵法思維中有幾個核心原則,是用來保證實現長期最優結果的。

比如,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則,叫作:致人而不致於人。

所謂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做事情要追求主動權而避免被動,因為主動權哪怕在當下沒有實際的利益,經過漫長時間的轉化,它終將變成肉眼可見的優勢;而被動局勢哪怕眼前並不讓你吃虧,經過漫長時間的轉化,它也終將變成顯而易見的損失。

所以,真正的人生格局較大的高手,不但追求直接的利益,還要追求過程中每一步的主動權。

我們先來看一個歷史故事。

三國時期的袁紹曾有一個把漢獻帝納入囊中的機會,可惜他錯過了,因為他想不明白,我要一個沒什麼權力的廢皇帝做什麼?把皇帝接過來不能給自己帶來直接的財富、兵力和地盤,似乎撈不到任何實際的好處。

但曹操是個明白人,小皇帝雖然不帶著錢財也沒勢力地盤,卻可以拿他的虛名來號令天下,處處佔先機。

假設曹操掌控著漢獻帝,給袁紹發了一道升官的聖旨(沒什麼實際利益,但是名聲很好聽),這聖旨袁紹接還是不接?接了,這是明擺著聽從了曹操的詔令,低人一等了。

今天接了升官的聖旨,回頭曹操再給他發一個對他不利的聖旨怎麼辦?不接,皇帝給你升官你居然敢不接旨?那你就是明擺著造反,傳出去名聲非常難聽,失去人心。

於是兩邊還沒開戰,沒有明顯的兵力、地盤損失,但是曹操就佔據了主動,而袁紹被動。這種被動與主動的虛的差距,很容易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步轉化成實在的利益差距。這就是曹操致人而袁紹致於人了。

再來看一個關於工作選擇的現實案例

一名大四畢業生想要找一份新媒體的工作。他經過求職搜索發現,不僅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有相應機會,而且在三線城市老家的一個國企居然也找到了一個類似的機會,並且待遇居然差不多!

如果算上差別巨大的生活成本,反而在老家要生活的更好些了。

那麼,他該如何選擇呢?

這個選擇當然要看個人的喜好了。

但是如果從長遠來看,我們可以從兵法思維,從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角度去分析。

你沒法預知未來,大城市的公司與老家的大國企的職位,你沒法預測哪邊會發展的更好——也許都很好呢?

但是如果這名學生畢業去的第一家公司發展不好,他需要換一個新媒體的工作,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經過這一步推算,你會發現區別就出來了。

如果是在大城市,即便公司不好要跳槽,他也很容易就找到新的機會,職業選擇很主動;而如果在老家,一旦這家國企的新媒體職位空間有限,他再想找機會就難了。

因為小城市根本沒有多少新媒體的職位!到時候再想搬去大城市發展,成本反而更高,因為失去了應屆生這個有利的身份,於是他的二次就業就很被動了。

儘管這種差的結果僅僅是一個可能性,但假設你經常需要去賭這種可能性,最終有一次你就會面臨慘敗了。

所以每一次做選擇的時候,我們要選那些能夠讓我們處於主動局面的方向(比如失敗了也有退路,這就是一種主動)。

轉業幹部安置選崗不能僅僅依靠“應激反應”

Chapter4

如果,明白了不能僅僅依靠“應激反應”這個道理,然後再掌握一些擴大人生格局的思維方式,

那麼,無論是來自陸軍、海軍、空軍還是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當我們面臨轉業安置這一重大人生選擇時,就會有明晰的目標和準確的選擇,而不是老是糾結於:

選計劃安置好呢,還是選自主擇業好;選行政單位好呢,還是選國有企業好;選行政編制好呢,還是選事業編制好,等等,這些問題了。

比如,關於選擇計劃安置,還是自主擇業。

這個當然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和喜好來定,比如,有些人喜歡自由自在,那肯定是選自主擇業好。但如果要從長遠看,就必須運用兵法思維,從致人而不致於人的角度去分析。

假如,再過個十年、八年,進入到五十多歲的年紀,身體零件開始運行不靈,有的甚至出現一些大的問題。這個時候,自主擇業所能享受的就只有普通城鎮居民相關醫療、服務保障了,而行政單位的則可以享受公務員醫療保障和單位的相關支持、幫助、保障。

當然,這樣的問題誰也沒法預料。但我們如果做長遠思考和最優化選擇分析,就要考慮這些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