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腦梗來襲「靜悄悄」,你可知道

腔隙性腦梗死就是一種“靜悄悄”的病,它不“高調”,危害性也相對較小。但如果任其發展,可能會導致血管性痴呆、類帕金森綜合徵、尿便失禁等後果。

腔隙性腦梗死“小而深”

有一種腦梗來襲“靜悄悄”,你可知道

腔隙性腦梗死簡稱為腔梗。“腔隙”實際上是病理學名詞,簡單理解就是“小”。所以,腔隙性腦梗死可以理解為小的腦梗死。

一般人都明白“腦梗死”,但腔隙性腦梗死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在腦組織中有一些空洞。腔隙性腔梗死發生於腦深穿通動脈或其他微小動脈,這些動脈出現缺血性微梗死或軟化灶,經慢性癒合後會形成不規則的腔隙。

高血壓引發動脈硬化是誘因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腔隙性腦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見病,高發年齡段為60歲至70歲。其中,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約為女性的2至6倍。腦梗死是基於各種原因造成的血管老化導致的疾病,所以60歲以上人群相對多見;而男性往往較女性具有更多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比如吸菸比例明顯高於女性等,所以心腦血管病都有男性多於女性的特點。

從發病特點看,在白天發病的患者居多,多數無明顯誘因。症狀一般於12個小時至3天達到高峰,主要症狀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眩暈、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抽搐、痴呆等。但患者沒有意識障礙,能正常溝通,同時,出現精神症狀的很少見。

有一種腦梗來襲“靜悄悄”,你可知道

發作一次加重一次

隨著CT和MRI的廣泛應用,一些過去不太容易發現的亞臨床病變(指沒有症狀但是被核磁共振等檢查發現的病變)越來越多地被發現。

但影像學上顯示有病灶,臨床上不一定有症狀。這是因為人的大腦有很多“靜區”,也就是非功能區。腔梗發生在這些部位,不會立即表現出相應的症狀,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反覆發作,才有可能出現所謂的“累積效應”。也就是說,發病一次便加重一次,特別是老年人,最終才會影響患者的器官功能。

無明顯症狀不必吃活血化瘀藥

還有很多中老年患者因為頭痛、頭暈就診,CT檢查後發現有腔隙性腦梗死病灶後就認為自己得了中風,再三要求醫生開各種各樣的活血藥,或者要求每天打點滴,希望藉此疏通血管,讓病灶消失。其實這種做法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已經形成的梗死灶是不會消失的。

一般來說,腔隙性腦梗死的預後大多是良好的,致殘率很低,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對於一些有症狀的患者可以考慮短期輸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來緩解症狀,如果沒有明顯症狀是不需要過度干預的。也就是說,如果一位血脂高的患者平時沒有頭暈、噁心等症狀,遵醫囑堅持吃血脂藥並控制危險因素即可,不必再長期吃腦得生、尼麥角林等所謂“活血化瘀”的藥物。

有一種腦梗來襲“靜悄悄”,你可知道

另外,近年來出現了腔隙性腦梗死診斷泛化的問題。由於CT分辨率有限,頭顱CT上的好多所謂的“腔梗病灶”實際上並不是腔梗,而是血管周圍間隙、腦白質點狀的脫髓鞘灶、腦白質疏鬆等,被誤認為是腔梗病灶。

對於腔梗的預防,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飲食以清淡為主、定時定量。同時,還要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以降低卒中風險。加強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視,尤其是那些已經有動脈粥樣硬化但還未出現臨床症狀的人群。

所以,我們建議50歲以上人群進行體檢時,除了心肺,還要多關注大腦,可做頭顱CT。條件允許的還可以做頭部核磁共振,以及頸部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儘早干預。對於已經因腔隙性腦梗死後遺症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患者,除了遵醫囑服藥外,要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規範的康復訓練,以達到不錯的預後效果。

有一種腦梗來襲“靜悄悄”,你可知道

想了解更多知識內容可以點擊下方瞭解更多關注我們的陽光小店店鋪,裡邊有各種健康類書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