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遣使7人出访日本,5个被杀,2个被扣,为何却不征讨日本?

髓颂sBeB4553


明朝的倭寇问题并非只在嘉靖朝存在,实际上整个大明朝始终倭患不断,倭寇与北方少数民族一起构成明朝的主要外患,即所谓的“北虏南倭”。

早在洪武年间倭寇便大肆侵犯我东南沿海地区,朱元璋在位期间有记载的竟达44次之多。未解决倭寇犯边的问题,朱元璋最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和。

洪武元年,(朱元璋)遣使以即位诏谕日本、占城、爪哇、西洋诸国。希望与领国建立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不料“日本王良怀不奉命,复寇山东,转掠温、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

忍气吞声实在是不像朱元璋的作风,不过为了东南沿海的百姓,朱元璋还是忍下一口气,于洪武二年派杨载、吴用等七人再次出使日本。这一次朱元璋态度强硬,信中说:

自辛卯以来,中原扰扰,彼倭来寇山东,不过乘胡元之衰耳⋯⋯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杨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

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见朱元璋如此强硬,杀了其中的5人,剩下2人扣留。朱元璋继续忍,洪武三年三月,派遣莱州知府赵秩出使日本,这次语气更加强硬: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

日本不知中国发生何事,以为还是元朝,而元朝曾经是打过日本的,所以怀良亲王杀了赵秩的随从。一年后,日本才知道元朝灭亡,汉人执掌政权,于是遣史随赵秩到中国朝贡,奉表称臣,还归还倭寇抓走的七十多个中国人。“怀良遣其臣僧祖来进表笺,供马及方物,并僧九人来朝;又送明州、台州被虏男女七十余口。”

朱元璋亦不知此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政府的怀良亲王根本无法代表日本中央政府。所以虽然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是倭患反而愈演愈烈。朱元璋对日本政府失望透顶,当他得知和明朝联络的是南朝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时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从洪武七年开始拒绝日本的朝贡。

朱元璋不仅自己不对日本用兵,还担心后代出兵日本,洪武二十八年,颁布《皇明祖训》,列出十五个永不出兵征讨的国家,日本就是其一,并且说这些国家: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显然,朱元璋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长期袭扰东南沿海的倭寇问题,外交手段失败了也只是在本土追剿倭寇,并没有出兵日本,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一、没有必胜的把握

元世祖数遣使赵良弼招之不至,乃命忻都、范文虎等帅舟师十万征之,至五龙山遭暴风,军尽没。后屡招不至,终元世未相通也。

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东征日本,均以失败告终。元朝极盛之时不可谓不强,而明军也没有海上大规模作战的经验,日本虽小,却有一海之隔,明军劳师远征,胜负难料,一旦输给日本,朱元璋一世英名毁了不说,对国家而言也不是好事。朱元璋是不会打没把握的仗的。

二、国家需要休养生息

明朝刚刚建立,蒙元逃到漠北。国家刚刚结束战乱尚不安宁,日本不过是小毛病,北元才是心腹大患。再说国家频繁用兵,劳民伤财,受伤的还是百姓。

三、得不偿失

正如朱元璋所说,“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在当时看来,即使攻下日本,也不好管理,对中国本土毫无用处。

朱元璋不主动攻打日本,但是岸上抗倭还是很积极的。然而,整个大明朝倭患不断,可见朱元璋一生英明,对倭寇一事的处理却很糊涂。虽然出兵日本有种种弊端,但是打一下也未尝不可,毕竟长痛不如短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