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钝刀?


大将军!对,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这把被称为“大将军”的刑具(具体请见下图)。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前,这把刀已经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仅钝,甚至还带点锈。但恰是这样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将军

古代行刑,非常讲究,但拿“杀头”一项来说,刀具就有无数种。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一个五件套,名字分别叫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根据名称不同材质也不一样,斩的对象也不一样。比如,大爷就专门只斩官员。
图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一来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是犯人虽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还是不同,所以行刑时又会依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快刀、钝刀)。

在中国古代行刑时,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斩,因为大家觉得老百姓犯罪不过就是杀人、强奸等,一刀斩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贪官,或者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统治者最恨这种人。

再来看慈禧太后,在她眼里,戊戌六君子无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据律法,他们犯的是“谋反罪”,这个罪名如果有等级,想都不用想,绝对能排到金字塔顶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处决戊戌六君子之余,慈禧还想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这把很多年都没用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钝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另外,这把刀还曾“吃过”无数囚犯的人头,加上多年未被启用,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把钝刀砍人到底什么效果呢?请看现场报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执行死刑。

行刑时的情形被欲劫法场的谭嗣同兄弟,看了个正着。那天,他带着16位兄弟守在在法场周边,准备伺机劫法场。结果因为戒备等原因,劫法场的他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兄弟谭嗣同等残忍被砍杀。在描述当时情景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 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 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
那天用的刀叫【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 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痛,谭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据当时现场其他目击者的证实,给谭嗣同行刑时,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才终于使他身首分离。其死状之惨可以想见,而当时的老百姓竟还在现场拍手称快,俨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场,谭嗣同虽然表现得英烈铁骨,但并未在现场吟诗。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是押赴刑场时谭嗣同喊出来的!

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脑袋给砍下来。其死状之惨烈,真真难以形容。可以说,这把大将军刀,完全达到了慈禧预想的效果。

今天,关于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六君子确实是非常英勇,为了中国的进步血洒菜市口,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纪念!


奇扒公式


1898年9月28日,维新人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在北京菜市口被处斩,史称"戊戌六君子"。根据野史别籍记载,行刑用刀是“大将军刀”,乍一听,刀名威猛刚劲,实则刃钝刀重,非刀中上品,不利格斗,仅属宣威泄愤,以儆效尤的行刑刀具。一般死于此刀下之鬼不多,仅限于砍斫悖逆篡朝之臣。可叹六君子中的部份人,待刑时苦恐交加、涕泗横流,惟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振聋发聩、上干天宇、横迈百年。

可惜观刑百姓若魂游太虚、无动于衷,反抛些菜叶、唾沫以哂临刑之六君子。国民这种不理国是、得过且过的心态,恰是晚清国政昏庸旧道、国破民废的真实写照。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变法成了旦夕急需的改良之策。说实在的,事后,由于历史上各政冶势力对“戊戌变法”的横加涂饰,“戊戌变法”却演变成了六君子和“康党”的变法。慈禧倒成了阻碍维新变法的纯粹顽固派势力。下面分析一下,在“戊戌变法”之中慈禧的作用。


慈禧是晚清卖国输城的首恶,这点毫无疑问。以中国皇权独栽制的结构,被“圈禁”的光绪帝从未真正掌控过皇权,坐镇权力蜘蛛网中心的,是慈禧老蜘蛛。以皇权之成熟设计,103天的“戊戌变法”没被慈禧察觉,或察觉后无力打击,那是骗人的鬼话。满清权贵虽说无力抵抗洋枪洋炮,灭你个维新派的书生、叛臣,却是分分钟的事。所以,人退居、而权力没退居二线的老妖婆,必定是“戊戌变法”背后的最初支持者和决策者。

从1895年全国上下、对甲午战争败而辱订《马关条约》的迅猛反应来看,以康有为引领梁启超等”康党”为核心,数千举人的联名投书朝庭的“公车上书”为标志,算是中国政冶生态中最重要的阶层——士绅阶层痛哭流涕、群情激愤,盼求改良政制、培植国力的最早举措了。这个上书虽被清廷所拒绝,但康有为及”康党”诸人并没因此遭受斥贬。这说明上层仅为拒绝而已,彼时,并非对变法持反对或剿灭的态度。




以累积数千年的封建制度,清廷对变法的拒绝态度,只是一种长期制度的惯性表现,是旧制度在改良主张前,对变法的期盼和害怕,交积而成的犹豫和权衡;同时也说明满清权贵,特别是慈禧一党,并非是完全的守旧和循陋。否则,这些人当初就死了。当然后党权贵的终极目标,并非是高大上的”解放全人类”,而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统冶利益。说到后党,李鸿章算是个核心人物了。很多的卖国输城条约签订的执行者,就是这位后党重臣。当初维新派组织的“强学会”成立伊始,却出银2千两充资以示仰慕。足见后党对维新并不反感,甚至还有点儿感兴趣。

再看六君子中杨锐,本是首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的幕僚,更是两广总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肱股,如果没有得到张之洞,或许更高层面的首肯,杨锐会加入维新派的组织,而自毁性命?(当然,最后杨锐也死了,那是另一回事)杨锐常与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上意见不合,互有攻讦,曾声称对新法“稍加裁抑”,同时他还是“强学会”的要员,且权力并不小。另一君子杨深秀也是张之洞的人,这些人分明代表着官方维新意愿一个隐晦的信号。



那么,变法既然是慈禧后党、满清权贵扭扭捏捏的意愿,哪为什么慈禧还将六君子,弃市菜市口呢?说来说去,“戊戌变法”,不过是慈禧的提振国力、维护统冶的工具而已。”康党”和六君子,也不过是慈禧冶国棋盘中的棋子,如果仅是提振国力,却维护不了满清权贵统冶的话,那么,这个提振国力维新变法,就与慈禧无关,而且还有害于统冶,自然会消灭你。

变法涉及的开放言路、裁撤冗官、君民合治、满汉平等、制订宪法、新开国会、改庙为学、鼓励私企、留学习洋、增设新军,及至到了密谋借力袁世凯的新军“围园弑后”,慈禧终于下了剿杀”康党”的命令。康有为、梁启超见势不好避祸而去、光绪帝被裭权圈禁、六君子被急速收监弹压,马上“不审而诛”,最后,搞得连张之洞去营救六君子中自己人的机会也不给。

反观地方实力派的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重臣,既搞了“洋务运动”的维新,又搞了看似叛逆的“东南互保”。却一点事也没有,反屡受慈禧的嘉奖。特别是张之洞,六君子中有2个是他的人,还出资5千两白银,送给“强学会”,不也是照常当他的封疆大吏么。表面上看,好象慈禧老妖婆怕汉臣、不怕书生,柿子拣软的捏。实际上,是洋务派重臣们维新之举,行事谨慎、眼光老道,从不突破满清后党维持统冶的底线。

说到底,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冶家,维新也好、维旧也好,只要维护满清的统冶利益,提振国力的维新变法,她凭什么不支持你?如果变法是“围园弑后”、剥夺满清权贵的官位,你就是提振天力,她又凭什么不杀你呢?何况,这帮书生小吏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效国之技、政冶感觉迟钝幼稚、行事急于求成,未经培训,一上岗就玩起最大的票。

103天,颁诏1百+,一天一诏,施政如此,除了一腔热血,维新派还有什么?在看似措施涉及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洋洋大千,但架不住慈禧老妖婆猴精猴精呀,她一眼就看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法”后面,隐蒇着“夺权”二个字,便立即将六君子逮捕、“不审而决“,反手一巴掌,把六君子全拍在墙上了。而且在行刑时,以篡逆谋朝的待遇,施以钝刀之刑,以儆效尤。她对变法目标的清晰把握,和康有为等人模糊空乏的维新作为,一相对比、高下立判。

做为实际上的晚清最高统冶者,慈禧注重国家权力生态的平衡,善于从洋人、帝党、后党、义和团、太平天国等各种力量中投机取巧、纵横捭阖。从这个角度来看,慈禧虽是个坏种,但绝不是个庸才。而是个极为专业的晚清顶级政坛风云人物。别说是康党及六君子之流,就是晚清的荣禄、端郡王载漪、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头牌政冶家,其政冶操盘的能力,也是难望慈禧之项背。

还有一个证明慈禧作为支持变法的幕后决策者的证据是,慈禧利用汉臣的“东南互保”,保住东南财税之地、又假手洋人灭了,被她怂恿攻洋的义和团,返京撤帘训政,不计前嫌,重用袁世凯、张之洞等实力派,继续推行新政。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其所推行的新政之中,很多都是“戊戌变法”章程中,所提到的措施,不过,都改良成不威胁满清统冶的维新了。从某种角度上说,她把”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分得很清楚,六君子借变法谋逆篡权该死,变法维新、提振国力、利于统冶当予续行。这老娘们,可是一点儿也不顽固、从善如流啊。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中国历史上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次要处决犯人之前,犯人的家属都会去贿赂刽子手,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刽子手用快刀,尽快结束犯人的痛苦。古时候刽子手可不是谁都能当,别的不说他们的砍头绝对是有技术的,想要犯人痛快的死去就会让犯人痛快的走,如果他想让犯人受更大的罪,也是可以的。

光绪帝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下开始变法,一开始慈禧对这件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着变法的发展,这场变法影响到了封建统治阶级以及满清贵族的利益,慈禧认识到不能让光绪这样继续胡闹下去,于是慈禧结束了这场闹剧。有趣的是谭嗣同等人一开始还不服,他们想要趁这次变法直接夺走慈禧的权,让光绪拿回实权。

变法的结局是毫无疑问的,慈禧说了才算,光绪压根没有实权,在慈禧眼里他就是在过家家。后来光绪被囚禁,变法的这些人都被杀,当然也有人提前逃跑。戊戌六公子全部被砍头,在慈禧眼里这些人就是谋逆的重罪,在行刑之前,慈禧专门说了一句用钝刀,瞬间大臣们冷汗就冒了一身,钝刀砍头,可是非常残忍的。

在任何的朝代,只要不是罪大恶极之人都不会用钝刀来行刑,因为钝刀说白了就是没有开刃的一个铁片而已,也有史书说这种刀是当时的大将军刀,总之就是非常的钝,用这种刀想要砍下一个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没有刃,与其说是砍头不如说是连砍带锯。

这种场面想想都恐怖,同时也很好的警醒了百姓们,同时也是在警告其他有心思的大臣,至于戊戌六君子,一时半会肯定是死不了,只能一直承受痛苦,慢慢死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临刑前,谭嗣同神色不变,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而说的话,悲壮!这也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他还说过“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荡气回肠的诗句。



除了谭嗣同,戊戌六君子另外五个分别是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

砍头在众多古代刑法中来说,算是最轻松了,一把快刀,一刀砍下,呜呼……另外还有一个刑法,跟砍头类似,叫腰斩。这两个刑法和行刑人和刀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个强壮又刀法精湛的行刑人,一把十分锋利的大刀,一刀就能够让你舒舒服服、痛痛快快见阎王。所以行刑人很吃香,在行刑前,被行刑的家人会贿赂,请求照顾一下,让他舒服离开。



如果刀是钝刀,在下刀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一刀不可能致命,这让受刑人痛苦百倍,死也死得不爽快,跟尿不尽一样,断断续续……

此时的戊戌六君子砍头的刀就是钝刀。举个例子,据说在砍康广仁的头时,一刀去,头没掉,血在汩汩流,单单砍了十几刀才脑袋掉地。但是谭嗣同看到后,如无其事,十分镇静,高呼“快哉,快哉”。类似关公喝酒刮骨疗毒。



综上,钝刀是一种折磨,这跟古代的刑法一样,目的是折磨。当然,还有威慑。


非常茴香豆


1894年甲午战争,清王朝被日本打败,赔款两万万三千万两,割让台澎金马,放弃朝鲜宗主权,让光绪皇帝意识到王朝的衰败,1898年六月光绪帝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鼓动下,决心学习西方变法强国,一开始慈禧太后也改革,维新派改革的不成熟太过于激进,最后竟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谋杀荣禄慈禧,但袁世凯向慈禧告密,光绪滴被囚瀛台,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戊戌变法失败。

而谭嗣同等六人没能及时出走,被钦定为首恶处决,但是在如何处斩戊戌六君子这个问题上,却有许多波折,特别是在用何种刀具上面。满清处决犯人很讲究方式方法,比如选址,不是在在午门外,就是在菜市口,午门外斩首的都是权贵,而菜市口砍头的多为庶民。除了死的地方不同,烦人之间砍头的工具也大不相同,按大清律例,杀平民老百姓一般多用快刀,杀官用钝刀,且官越大,刀越钝。最终慈禧一锤定音,决定用一把名叫“大将军”的刀具。“大将军”是当时大清朝最出名也是最钝的刀,慈禧太后认为官吏谋逆反叛,应该罪加一等,从重发落,就是死的比常人更痛苦。

行刑当日由步军统领衙门派出大批军队警戒。行刑刽子手拿着慈禧钦点的“大将军”,此刀最让人不寒而栗的一点就是他的“钝”劲,它是清朝最“钝”的刀。所谓“大将军刀”,其实就是没有开刃的铁片,戊戌六君子行刑时,第一个被执行的是杨深秀,刽子手不知如何控制力道,一刀下去,血不停地往外冒,头不断,与脖子藕断丝连,人自然不能一下子就死去,不但不能,一刀下去其实看不了多深的刀口,

有血往外流,连续多次重复,杨深秀头还未断,仍然和脖子连着,可想而知,被钝刀斩首不能一下死去,何其痛苦,最后几乎是连砍带锯才算完成。其中最有名视死如归的谭嗣同被排在了第五个,换做一般人看到前面几人的惨状,自然体会痛苦要深刻,而他却并不为所动,极有胆气。据说他被“砍”了28刀才死,当时场面极为残忍,留下“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命诗。最后还喊出了历史上出名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布雷桑秀策酱


话说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受到打压,康有为、梁启超闻讯后事先潜逃,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被判处极刑,于1898年9月28日清晨押赴菜市口问斩。

开斩头一日,已有布告发出,看热闹的老百姓早就熙熙攘攘涌入街边,专等谭嗣同等人押赴刑场。待谭嗣同等人被押出时,百姓沿街叫好并唾骂,并不时将口水和污物置于六人身上。

押赴行刑地点,由监斩官宣读“圣旨”,圣旨出于慈禧之手还是光绪之手,无从考证,但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出自光绪之手,但却是被慈禧逼迫所颁布。监斩官最后一句话为“斩贼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于市中,钦此!”圣旨宣读完毕,百姓又是一阵叫好,谭嗣同人等面如冷冰,一言不发,但有史料记载,康广仁嚎啕大哭,至于是因为害怕还是因失败而感到无奈,是个谜团。

行刑开始,刽子手祭过天地之后,口含烈酒喷洒刀上。今日这口刀不一般,名曰“大将军”。虽名字威武,但却是一口钝刀。清朝之时,刽子手在行刑前几天,犯人家属需送一定钱财和酒两壶,鸡一只,鱼一条。收到这些规例,刽子手会在行刑之时,用快刀,给犯人一个痛快。但若上司有命令或者家属财物没有及时送到,那么这个犯人就需受受罪,刽子手会用短刀施刑。百姓最爱看的就是钝刀施刑,他们认为一刀下去,头颅斩下,毫无意识,不如慢慢折腾,在犯人哭嚎声中找寻乐趣。

斩杀六君子之前,上司已经下令,不予快刀斩杀,纵使送礼也不予。刽子手收到命令,自然照办。这口“大将军”,便是一口又重又钝的刀。第一个开刀问斩者便是杨深秀,杨深秀来时未见有异样,此时却大声哭泣,口中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刽子手一刀斩下,血喷洒而出,头却未断,杨深秀喉中鼻中喷出血泡,口中仍可言语。围观百姓叫好不止,刽子手循环往复数刀之后,杨深秀头颅才断,但仍于脖颈皮肉相连。

其余人等悉数如此,百姓不住叫好,并有官绅将掷钱丢向刑场,这些钱事后全归行刑人员所有。第五人便是谭嗣同,刽子手早就得到命令,此人顽固不化,为贼逆之首,不可一刀斩杀。于是刽子手使坏,估计不用全力,而且刀刀乱砍,将谭嗣同后脑、脖颈、后背看出条条血痕,血噗噗往外冒,但人却不能死,痛苦之情,可想而知。十余刀砍过之后,谭嗣同已经满脸满身是血,但仍可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的豪言壮语。

可惜百姓并无人怜悯于他,不时有人大声唾骂他六人,并以污物投掷。大约用了二十余刀之后,谭嗣同气绝身亡,令人不禁唏嘘,好一个豪杰之人。


大狮


“斩逆贼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于市中,钦此!”

这慈禧太后的一道旨,监斩官一声令下,这六人头颅,在刽子手们手里拿的一把叫“大将军刀”的多次重复抡砍下,才费劲的滚落在了地上。

这是历史上一次颇为“特别”的行刑,用的不是锋利的快刀,而是号称清朝最钝的刀——大将军刀。被斩这几人,到底犯了什么大罪?

△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 (画示)


帝: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百日维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珍妃、囚禁瀛台、隆裕太后

戊戌六君子,为何被斩?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在这种背景下,掀起了一场变法救国狂潮。

1898年,在清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大臣,发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可惜,戊戌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大肆封杀,变法仅持续了103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菜市口……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菜市口,戊戌六君子,百姓云集围观,九门提督的人马负责警戒。


为什么选择钝刀?

△清朝 大将军刀(博物馆展示)


后:慈禧太后、荣禄、恭亲王奕欣、戊戌政变、袁世凯、垂帘听政、洋务运动、李鸿章、北洋水师

答:折磨犯人,让犯人饱受生不如死的滋味,死也不叫犯人死痛快。


清朝处决犯人,颇为讲究,杀一般百姓用快刀,杀官员用钝刀,官越大,罪越大,刀越钝。而杀戊戌六君子的刀,就是慈禧太后钦定的清朝最出名也是最钝的大将军刀,实际上就是没开刃的铁片子。慈禧太后认为,戊戌六君子身为官吏,施行谋逆,罪加一等,所以施以“大将军刀”最痛苦的死法。

据说谭嗣同被行刑时,刽子手抡起大将军刀,前面数刀砍下去,头颅仍斜挂在脖子上,鲜血汩汩外冒,挣扎过程极其痛苦。刽子手砍了二十多刀,手都砍累了,头颅仍和脖子藕断丝连。最终,只好连砍带钜,足足砍了28刀,才费劲的将头颅砍下来。

为什么选择菜市口?

△慈禧太后 掌权(剧照)

国:李莲英、翁同龢、同治帝、咸丰帝、清朝历史、叶赫那拉家族、辛酉政变、庚子国变

答:清朝处决犯人,讲究选址。处斩庶民、身份卑贱者等,一般在菜市口;处斩权贵、高官等,一般在午门。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不同,因为被慈禧太后定性为谋逆,谋逆属于头等大罪,加上带头的康有为、梁启超逃跑了,所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成了首犯。

之所以选择在菜市口当众处斩,一是杀鸡儆猴,当众震慑;二是出于慈禧太后对维新党人的深切痛恨。(由于康有为曾企图拉拢袁世凯,计划“围园杀后”,即兵围颐和园,诛杀慈禧太后。)





据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虽忍受极刑,却仰天大笑,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中两句最为出名: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并向围观百姓大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峰子奇观


清朝杀人的方法多种多样,斩刑就是其中之一。

在清朝,实行斩刑颇为讲究,有快刀和钝刀之分,如果上头没有交代,用哪种全靠刽子手喜欢,或许你让他喜欢(出钱)。

如果刀够快,一刀下去就一命呜呼,也能少点痛苦。可如果刀是钝刀,一刀很难致命,这会让受刑人痛苦百倍,死也死得不爽快,断断续续。

戊戌六君子指的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位维新派志士,他们为了变法救国,跟康梁二人极力支持光绪皇帝改革变法,结果失败被捕。

慈禧太后对维新派自然是没有好感,判了死刑后还钦定要用最钝的大将军刀,实际上就是没开刃的铁片子。

说在砍康广仁的头时,一刀去,头没掉,血在汩汩流,单单砍了十几刀才脑袋掉地。但是谭嗣同看到后,如无其事,十分镇静,高呼“快哉,快哉”。真乃非常人也。

用钝刀,则需要斩杀多刀,受刑者感情痛苦,其表现使围观者胆寒,从而使围观群众惧怕当局,不敢反抗,这就是慈禧太后所要的效果。但真实效果出乎慈禧太后预料,什么胆寒,围观群众非常兴奋,全程兴致高昂,并对戊戌六君子投掷秽物、破口大骂。


平沙趣说历史


在清朝时有这样的一次变法运动,我们把它称为戊戌变法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一次变革,但运动仅仅持续了百天左右就以失败告终!

维新变法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等为代表的一次对清朝进行改革的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触及到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在这场运动进行了百日后,慈禧太后进行抓捕,最后戊戌六君子被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但在这次运动中有一个令人比较费解的一件事就是当时的慈禧为什么要用钝刀来刺杀当时的戊戌六君子?



这件事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统治者的利益被这场运动所磨灭,慈禧的报复心理十分严重!当时,慈禧并不反对这场运动,否则这场运动也不可能持续百日,但当时在戊戌变法之前,慈禧太后给群众造成的印象是母慈子孝,但当时光绪帝却写信给康有为,信中告诉康有为要进行暗杀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不愿意让人明白自己的黑暗统治,更对康有为暗杀自己痛恨在心!


在维新变法期间,慈禧太后进行改革的原因是改革不允许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但当时戊戌六君子最后却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谋杀慈禧,但最后袁世凯向慈禧告密,光绪帝被囚瀛台,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戊戌变法失败。所以怀有报复心理的慈禧太后为了解除自己的心头之恨,并不想让戊戌六君子君子死的那么痛快,却又不敢使用酷刑来惹群众不满。所以下令用了钝刀杀死他们,用此来让他们承受难以接受的痛苦,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慈禧太后的残忍。


麦地传奇


这个问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虐杀是一种极端变态的心理,多见于承受极大压力而导致的内心极度恐慌患者。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会这样的心理体验,譬如害怕时会尖声大叫,压力大的时候会想砸东西……破坏欲特别强。

和慈禧相比,普通人承受的压力再大,也没她老人家大。而面对压力能发泄的方式,也同样没这个老太婆能形式多样,穷凶恶极。

戊戌变法最大的败笔,就是只顾着改革,忽略了对原先既得利益者利益的考虑。

其实慈禧不反对变法,没有她点头同意,百日维新连一日都维新不起来。

通过变法让大清变强,是光绪的心愿,又何尝不是慈禧的心愿呢?

所以,断然说慈禧反对变法,那是不科学的。

慈禧反对的不是变法,而是变法不能把她的利益变没了,更不能把她的命给变没了啊!

如果变法变到这种程度,换你是慈禧,你也不会同意维新派把你脑袋给砍了吧?

但谭嗣同居然就真想做这种事了,他半夜揣了把刀就去找袁世凯,逼袁世凯带兵杀慈禧。

甚至威胁袁世凯说,你要不答应我,我就现在杀了你。

谭嗣同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是六君子中最有英雄气的一个!

但在政治这件事上,未免太幼稚了点。

袁世凯把这事和慈禧一报告,慈禧除了痛下杀手,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不仅要杀,还要杀的变态一点。

按说凌迟最变态,但慈禧不敢这么做,因为当时的维新运动,洋大人是支持的,而凌迟这种酷刑,英国人早已经明确提出抗议了,把以慈禧不敢这么搞。

但她又不想这些人死的那么轻松,于是,出了如此歹毒的一招。

慈禧用钝刀砍六君子,其实不是孤例。

那些年,慈禧杀人,走的都不是寻常路。

庚子事变后杀赵舒翘,先是吞金,不死;再吞鸦片,还不死;再用麻纸沾水蒙脸,再用绳子勒……前后折腾了两个时辰。

最后监刑的岑春煊都快撑不住了,求赵舒翘说:

——你就赶紧死吧!

数年后,她杀报人沈荩,更是下令不许用刀,必然是乱棍打死。

偏偏沈荩身体结实,打了个把小时,血肉横飞都没死,最后苦苦哀求狱卒:

——求你们拿根绳子勒死我吧!

其实不止慈禧如此,八国联军入京杀拳匪时,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下令:

——不允许枪毙拳匪,必须拿刀砍头!

这就像慈禧认为六君子的命配不上一把快刀一样,瓦德西认为拳匪的命配不上一粒子弹。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联军杀拳匪照片,基本上都是拉着辫子砍头的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