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劣客户只隔一张纸

信贷与企业如同姻缘,贷款之前银行百般挑剔,这不行那不行,一朝贷款放出如同出嫁了,变成了别人家说了算。使用权一转移,控制权虚了难管了。如果企业品质好,则和睦相处相安无事,贷款的持续将这门婚姻延续下去;如果企业信用差,贷款嫁错了郎就得听天由命,双方的争执直至诉讼退出。而监管的板子只打银行,追究责任人,谁叫你不尽职找个差企业?谁叫你不专业看不清风险?谁叫你不早发现提前退出?事后既成事实的风险都是失职失误的依据。好客户是好姻缘、好伙伴,可靠可信、合作互利、牵手共赢。但优秀客户太少,他们是市场的佼佼者,依靠长期不断地发掘遴选、培育积累而成。如今的市场中,找到合适的对象不易,借款前的企业行为举止如同绅士般,借款后恶习暴露对簿公堂。审贷标准不依据企业的表情表态,不看身份衣着及关系,而是看其经营行为、财务绩效、交易关系、市场实力和诚信品质。因此,审视、挑选、淘汰客户成为银行日常最为重要的工作,是信贷成败的核心事项。信贷难难在完美可信的客户少极了,如同美人般不多。从一般结构估测,一家银行至多只有1~2成是好客户,7成是一般客户,较差的客户也有1成。那怕净资产实力强的好户,也并非能让你睡得安宁,不时会冒出提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条件,且他们高居于市场很难省心,各家银行的争夺火上浇油。其他一般的客户就麻烦不断了,在市场折磨下的企业饱经风霜缺陷多,充满着危机感。能不尽职挑选客户吗?信贷可不是施舍,它是资本盈利的手段。怎么挑选客户?但依据信贷审批条件和理论按图索骥不行,那是本本主义,华而不实极易上当受骗;只能一层层地揭开装饰和盖头,揭示它符合信贷逻辑的风险真容。其实,优劣客户只隔一张纸,捅破就见到了真伪。几十年的信贷经历,使我从来不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对国企如此,民企更加如此,市场的企业都如此。以为报表是发放贷款依据,以为能分析报表就是分析师,那太幼稚书生气了。报表只是一件外衣,企业风险的魂灵深藏在层层的包装里面,不信它才能揭示它的虚伪性。按照报表的数据、公式认定的贷款自然轻易地陷入企业预谋的逻辑。东部大城市的一位行长告诉我,税务局的干部跟他说,只有很少几家企业给银行的报表与给税务的报表相同。可能说的夸张了一些,至少告知报表不可轻信。揭示风险,实时地收集市场信息去验证和更新报表的数据,正是当今商业银行的软肋。银行缺少这种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部门做这件事,不能保证信息真实性,就不能捅破那薄薄的一张纸。这样,认不出企业的好坏,使贷款处在风险朦胧之中。好客户在哪里?不在高大上的招牌广告后面,不在企业家的出镜率,不在苦心修饰的报表数字里面,而是在市场交易的流水数据、各种披露未披露的信息动态之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筛选寻找判定,去揭示分析,找到心合意投的合作伙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