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被俘之後寫《供詞》,到底是忠還是不忠?

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雖說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它卻動搖了大清統治的百年基石。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秀全提拔了李秀成和陳玉成兩個中興之將。他和陳玉成在軍事上合作,一度讓清軍和湘軍很不堪。後來,李秀成被洪秀全封為忠王,為“萬古忠義”之意。

忠王被俘之後寫《供詞》,到底是忠還是不忠?

其實,洪秀全沒有看錯,李秀成儘管受到一些不公待遇,但是他確實忠心耿耿,為天國事業竭盡全力,赴湯蹈火,萬死不辭。正當他在蘇滬杭一帶順風順水的時候,由於天京被圍,他又被洪秀全急詔馳援天京,1864年8月,天京失陷,李秀成被俘。

忠王被俘之後寫《供詞》,到底是忠還是不忠?

被俘之後,由於李秀成寫了《供詞》,“阿諛”了湘軍主帥曾國藩,趁機勸導曾國藩反滿立漢,稱帝自立。給人們造成忠王不忠,最後失節的誤會。

忠王被俘之後寫《供詞》,到底是忠還是不忠?

那麼,忠王真的不忠嗎?其實不然,忠是什麼?為人盡忠。首先,要忠於國家;其次,要忠於自己的理想;最後,封建社會時期,要忠君。

忠王被俘之後寫《供詞》,到底是忠還是不忠?

忠於自己的理想,自不必多說。他對國家做出不忠之事嗎?國家,不論是太平天國還是大清朝,都屬於中國。就算他心中的理想是太平天國。然而,當時天京已經淪陷,太平天國已經滅亡,沒有對太平天國不忠。他也沒有當頭目的叛國投敵,並沒有和列強沆瀣一氣欺壓國人。所以,他沒有不忠於國家。

封建時期的忠君思想,對他來說就是忠於天王洪秀全。天京淪陷之前的40多天,洪秀全已死。天京陷落時,他置自身安全於不顧,幫助“幼天王”逃出天京城導致自己被俘,說實話,已經是盡了忠了。

忠王被俘之後寫《供詞》,到底是忠還是不忠?

至於被俘後的《供詞》,竊以為,有兩個目的。一是想勸曾國藩自己稱帝,立漢制。二是保民安樂,為散落在外面的十幾萬太平軍將士考慮。他讓曾國藩在金陵城內停刀勿殺,給票給資放其他行。他覺得散落在外的眾多太平軍將士危害民眾,是他自己的過錯。可惜的是,他的兩個目的都沒有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