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五音戲是有二百餘年曆史的地方戲劇,是山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五音戲的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表演樸實細膩而著稱,地方特色濃郁,在當地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五音戲原名“肘鼓子”,發源于山東章丘、歷城一帶,流行於山東中部的濟南、淄博及周邊地區。其發生、發展、定型大致經歷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戲三個時期。五音戲因其流傳地域的方言、風俗等差異,大致劃分為東、西、北三路。後由於種種原因,東路和北路肘鼓子漸趨衰微,只有西路被一支專業的戲曲團體承續下來。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五音戲表演時一般是先吐字,後行腔,曲調口語化,腔調旋律變化較多。其演唱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長,後尾用假嗓翻高,稱為“雲遮月”,極富抒情性。最初,五音戲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戲、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無文場伴奏,內容多反映民間生活,後經發展增添了文場伴奏,劇目也更為豐富。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五音戲的傳統劇目主要有《王小二趕腳》《王二姐思夫》《拐磨子》《綵樓記》《王定保借當》《牆頭記》《趙美蓉觀燈》《王林休妻》《鄉里媽媽》《王婆說媒》《張四姐落凡》《松林會》《親家頂嘴》《安安送米》等。由於表現的多是當地農村婦女的形象和生活狀態,故生活氣息強烈,地方特色濃郁,方言純樸自然,常用民間諺語和形象比喻,言簡意賅,深得一方百姓喜愛。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在五音戲的發展歷史中,早期的著名演員有鐵笛、荀興旺、曹然生、高桂芳(藝名“半碗蜜”)、李德興(藝名“跟柱子”)、王煥奎(藝名“自來喜”)等。之後,藝名“鮮櫻桃”的鄧洪山成為“五音戲”表演的集大成者。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他的唱腔樸實簡約、柔和婉轉,被百姓形象地比喻為“一嘟嚕一穗兒,喜的人掉淚兒”。鄧洪山的表演細膩傳神,其“飄眉”“送目”“飛老鴰”等技巧堪稱戲曲表演一絕。20世紀30年代,鄧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製唱片,因其唱腔優美動聽,唱片公司贈送他“五音泰斗”的錦旗,“五音戲”也由此定名。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五音戲源於民間,植根於民間,早已成為流傳地區百姓節假婚慶、自娛自樂不可缺少的藝術形式。2006年,五音戲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07年6月8日,山東省淄博市五音戲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盛開在齊魯大地上的梨園奇葩 五音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