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月到中秋分外明”!

說起中秋節,我們首先想到的就那輪圓圓的月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中秋節來源於月亮,中秋節俗也都以月亮為核心。可以說:中秋節就是月亮的節日。

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中秋節,又叫仲秋節。是說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被分別稱為孟月、仲月和季月,八月是仲秋之月,八月十五又在此月之中,因此叫做“中秋節”。中秋節在唐代成為一個固定節日,宋代特別盛行,之後成為我國主要的節日之一,2006 年,中秋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定型雖然不算太早,但是中秋節萌芽卻非常早,最早的源頭是來源於遠古時期的月崇拜。

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日升日落,月盈月虧,是人們直接可以感受到的自然現象,夜晚月亮給人們帶來光明;盛夏月亮給白天曬蔫的禾苗重新帶來生機;人們又利用月盈月虧以計農時,促進了農業文明的進一步發展,這些使原始先民產生了對月亮的崇拜。

開始的時候人們對月亮的膜拜比較隨意,沒有固定場所,沒有固定日期。到了周代才在國都西郊設立月壇祭拜月亮,被稱為“夕月”,也就是在秋分這一天要到月壇去祭月拜月。後來各個朝代一直沿襲這個傳統。

現在北京月壇公園裡還有月壇,據說原來就叫夕月壇。

我國是農耕國家,特別重視各種農事活動,春耕秋收都要舉行祭祀大典。八月中旬是秋收季節,正是需要舉行秋收報祭的時候,此時也是古代祭月拜月的時間,八月十五又是月圓之夜,人們就把秋收祭祀和月崇拜相結合,形成了中秋節。

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說起中秋節我們大家還都會想起“嫦娥奔月”的故事,那麼嫦娥為什麼要奔月,而不奔日呢?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除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古代的傳說裡嫦娥本來就是月神。

原始先民對月崇拜除了月亮晚上能給人們帶來光明、有利於豐收之外,還有一個核心的內涵就是它的月圓月缺永恆交替,看上去如同循環往復“死而復生”。《說文解字》中說:“晦,月盡也”是說月底的“晦日”是月亮的死日;《釋名·釋天》說:“朔,蘇也,月死復甦生。”是說月初的“朔日”是月亮的死而復生之日。這種“死而復生”的神性,無疑是古人最崇拜的。嫦娥吃了不死之藥以後,就具有了跟月亮一致的不死神性,所以,在《歸藏》裡記載的是“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月精就是月神。

怪不得嫦娥要奔月,那是人家的根據地呀。

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其實除了嫦娥,在古代的神話傳說裡還有一位月神,那就是西王母。

從嫦娥奔月的神話裡,我們也可以推出來,因為后羿本來就是從西王母那裡要的不死藥,西王母既然有不死藥,更有不死的神性,再加上月生於西,跟西王母也是一致的,在遠古神話中西王母也是一位月神,人們把她和東王公一起對應日月祭祀。《吳越春秋·越王陰謀傳》雲:“立東郊以祭陽,名曰東皇公。立西郊以祭陰,名曰西王母。”東郊祭陽是祭日,西郊祭陰,這裡祭祀西王母就是祭祀西王母這個月神所代表的月亮。丁謙《穆天子傳考證》則直接說:“西王母者,古迦勒底國之月神也。”

除了這些,大家經常說“月圓人更圓”這也應該是人們拜月、賞月原因之一。

對,這不但是一個原因,而且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之一。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對“圓”的崇拜,圓在中國文化中是和諧、團圓、美滿的象徵。而在中國人的尚“圓”心理中,又以家庭的團圓和睦最為重要。人們經常通過類比聯想,以各種圓形事物來象徵人世生活美滿、和諧的文化現象。 圓月崇拜就是人們尚“圓”心理的一種具體表現。對於中國人來說,最幸福的事莫過於一家人在中秋之夜在一起吃著月餅聊天賞月。

“天上月圓,人間餅圓”!中秋吃月餅是必須的,所謂“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關於月餅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唐代之前祭月的餅叫“胡餅”,有一年中秋明月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明皇嫌“胡餅”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脫口而出叫:“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就逐漸流傳開來。

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們一直祈盼團圓,最不願面對的也就是別離,一旦別離,就會痛苦、失落,也就產生思念和期待團聚。因為天下共月的現象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超越空間的玄妙之感,因此人們就經常借這種“望明月而寄相思”的形式,將自己的情感寄託於明月而獲得感情慰藉。

因此,中國文學的傳統中充滿著濃濃的“明月相思情結”,“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在月缺的時候等待月圓,在離別的時候期盼相聚。“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蘇軾,也是千百年來人類共同的心聲,也是我對在座各位的衷心祝願!

在此提前預祝大家“中秋安康、快樂如意、月圓人更圓”,謝謝大家!

趣聊民俗之中秋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