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說歷史的女人——第403期)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一位傳奇人物,他是西漢留侯張良的16世孫,也是唐朝名相、詩人張九齡的14世祖

,此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他簡直學富30車!被譽為有王佐之才,曾為策劃滅亡東吳而成為一代名相,但後來卻因為拆散千古名劍龍泉、太阿而遭橫禍慘死,全家被殺,實在可惜!那麼此人究竟是誰?有什麼傳奇之處?欲知詳情,本回分解。

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此公不是旁人,他就是橫跨三國曹魏和西晉兩朝的名臣張華。張華(232—300),這名字有點現代味,可他卻不是現代人,而是位古人。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他少年時孤苦貧寒,靠給別人放羊來養活自己。可他讀書刻苦,天賦異稟,尤其是記憶力超強,這使他早早就成了滿腹才學的人。張華滿腹才學不為人知,但他並不著急,而是很注意修養身心,言行謹慎,而且器量寬闊,有膽有識,喜歡見義勇為,扶弱濟貧。

張華後來寫了一篇文章《鷦鷯賦》,這可不是寫鳥玩,而是通過對鳥雀的褒貶,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當時的名士阮籍看到這篇賦後,感嘆道:“此人有王佐之才也!”也就是說張華可以當皇帝的左膀右臂了。張華從此名聲鵲起。他被人推薦給曹魏朝廷,任太常博士,後又被盧欽推薦給權臣司馬昭,轉任河南尹丞。不久,又遷為長史,兼任中書郎。張華對於朝政所發表的意見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都被採納施行。他年紀輕輕,在三國時的政壇已經是鋒芒畢現。

公元265年,司馬炎受魏元帝禪讓,建立西晉,拜張華為黃門侍郎。由於張華的記憶力極強,而且學識淵博,對天下古今的事物瞭如指掌,所以很受晉武帝司馬炎賞識。武帝曾向張華詢問漢朝宮室制度及建章宮千門萬戶的情況,張華都應對如流,他又在地上畫出圖樣,讓旁聽的人都瞠目結舌。武帝自己也深敬其才,時人

把張華比作是春秋時鄭國的良相子產。數年後,張華又被拜為中書令,後來又加官散騎常侍。

不過張華對西晉最大的功勳就是征伐東吳,統一中國了。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劉備、孫權各自建國,魏蜀吳對陣數十年之久,相互徵殺,民怨沸騰。直到公元265年,三國歸晉,才天下稍安。不過當時天下並未統一,蜀漢先亡,曹魏被司馬氏交接,不亡而亡,但東吳尚在江東割據一方。然司馬氏自司馬懿、司馬昭、司馬師之後,似乎一代不如一代,司馬炎建晉稱帝以後,以為天下已在掌中,萬事大吉了,就整日縱情聲色,安享富貴了。這時做為朝中重臣的張華顯得頗為不安。

張華曾多次給司馬炎建言,時不我待,趕緊趁早解決掉東吳,統一天下。可皇帝置若罔聞。張華也跟重臣羊祜多次密謀伐吳之事。當時羊祜做為朝中重臣坐守襄陽,都督荊州諸軍事。他可沒有閒著,經常操練兵馬,貯備伐吳之事。羊祜數次上書司馬炎,均遭皇帝否決。後羊祜去世,死前,他把大事託付給鎮南大將軍杜預。

這日晉武帝司馬炎正跟張華下圍棋。這位皇帝不喜歡馬上打仗,倒是挺喜歡在棋盤上打鬥。二人棋戰正酣之時,從外面傳了一封來自襄陽的急奏。司馬炎隨便瞟了一眼就扔給張華了,自己接著紙上談兵。張華接過一看,是大將軍杜預的奏摺,仍然說的是要趁機伐吳,“自今秋以來,伐吳之勢已明,若即刻興師,絕無傾敗之慮!如不及早動手,那就難以成事了!”於是張華嘩地一聲掀掉棋盤,激動地說:“陛下大喜!”司馬炎懵了,都忘了張華的犯上舉動了。這小子敢把皇帝的棋盤掀了,活膩了不是?

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張華豁出去了,裝作激動的要死的樣子,說,“陛下,伐吳之機終於成熟了,現在出兵,可一舉成功,統一天下,指日可待!”於是司馬炎不得不讓他說下去。張華給他陳明各項理由。他說:“陛下,杜將軍所言甚是!目前敵我相比,成敗之勢一自了然。陛下英明神武,我朝國泰民安兵精糧足,一旦興師,我軍定能全力以赴。而反觀東吳,自陸抗病故後,其四子陸景、陸晏、陸機、陸雲分領軍事,但此四人均無帶兵作戰的經驗,如今的吳主孫皓則荒淫暴虐,更加肆無忌憚地濫殺大臣,國內民怨鼎沸。所以乘勢發兵定能一舉拿下東吳!若等這個糊塗的孫浩死了,東吳另立明君,就沒有這麼好的機會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也是羊太傅(羊枯)的遺言,臣以為陛下決不會坐失良機的!”

司馬炎終於被張華的一番慷慨陳詞所征服,於是說,“太爽了!卿言正合吾意,朕意已決,立馬出兵,踏平東吳!”公元279年,西晉大舉伐吳,武帝任命張華為度支尚書,負責策劃及運輸糧草,張華又與武帝一起制定作戰計劃。結果,腐敗的東吳不堪一擊,晉軍一戰而勝。東吳終於被滅,晉朝在東漢之後再次統一天下。

張華在伐吳中功勳卓著,從此在朝中的地位更加顯赫。但他也因此而造人嫉妒,被調出京師,而一度出鎮幽州,不過在幽州他也政績卓然。張華都督幽州諸軍事,又兼任安北將軍等。他在任內招撫接納新歸附的人,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像馬韓、新彌等依山傍海,遠離幽州、歷代都不曾歸附的二十多個小國家,都遣使朝貢。當時幽州遙遠的少數民族臣服,邊疆安寧,糧食連年豐收,兵馬強壯。

張華之後入朝任太常。晉惠帝繼位後,又累官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等職。但由於晉惠帝懦弱無能,致使殘暴的皇后賈南風專權,眼看朝廷岌岌可危。這時張華在眾人的推舉下得到重用,總攝朝政。他盡忠國事,輔佐朝政,彌補缺漏,儘管在賈后殘暴肆虐的時候,但天下仍然安定,這都是張華的功勞。張華怕賈后親族勢力強盛釀成災禍,於是創作了《女史箴》一文來勸諫。此文後來被東晉大畫家顧愷之配以12副插圖流傳於世,而這幅《女史箴圖》更是成了中國十大名畫之一。賈皇后儘管性格兇暴嫉妒,但還是敬重張華。幾年後,朝廷追論張華前後的功勳,晉封他的爵位為壯武郡公。張華推讓十幾次,惠帝下詔敦促開導,張華這才接受。

張華特別善於發現人才提拔人才。後來被稱為東晉第一名將的陶侃就是張華提拔的。由於張華在文學上的巨大影響,他還扶持了許多文壇新秀。比如當時的陸機、陸雲、左思、陳壽、潘岳等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他的門生,得到過他的推舉。左思因年少無名,他寫出《三都賦》時無人買賬,張華看後大為欣賞,於是向大眾隆重推薦,此文迅速傳播,直接造成當時的紙張漲價,“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此誕生。

陸機陸雲兄弟因東吳亡國而以俘虜的身份來到洛陽,但他們二人自持才高,不把張華放在眼裡,但張華找他們談話後,二人大驚,深服其才,於是拜在張華門下。張華也對二陸的才華很賞識,於是也向文壇隆重推薦,二人之名大盛。還有《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被張華器重,被舉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從而成就一部輝煌的史學著作《三國志》。

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當然張華自己的文學才華也是槓槓的,可以說是當世第一。張華工於詩賦,詞藻華麗,其作品多有“俠骨柔腸”,可謂詩如其人。《文心雕龍》稱其文章“奕奕清暢,其《鷦鷯》寓意,即韓非之《說難》也”。《晉詩》收錄有其三十多首詩。張華編纂有中國第一部博物學著作《博物志》。《博物志》共十卷,分類記載了山川地理、飛禽走獸、人物傳記、神話古史、神仙方術等。為繼《山海經》後,中國又一部包羅萬象的奇書,填補了中國自古無博物類書籍的空白。並且張華還是中國志怪小說的開山祖,在中國小說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博學多才的張華藏書十分豐富,曾經搬家,光書就拉了三十車。簡直是學富三十車了!他去世後,家無餘財,只有文史書籍滿架盈箱,且多珍善之本。他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當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張華還是為大書法家,有《得書貼》《聞時帖》等作品傳世。張華無論是在政壇,還是文壇,以及學界,都當之無愧的西晉第一。

但就是這位聲名顯赫的人物最後卻死於非命。大家知道,西晉後來爆發了有名的八王之亂,張華即在此亂中被冤殺。不過在民間,關於張華的死有許多版本,最著名的就是

他拆散了史上赫赫有名的神劍龍泉劍和太阿劍。龍泉劍和太阿劍本是一對雌雄劍,誰拆開了他就必然會帶來殺身之禍,即便連才高八斗、位極人臣的張華也不能例外。

話說當初吳國還未滅亡時,天上的鬥星與牛星之間常有紫氣,相信道術的人都認為這是象徵吳國正強大,不可征伐,司馬炎和朝中的一些大臣當初也是這麼認為的,可只有張華不以為然。後來在張華的策劃下,吳國被滅,天上的紫氣更加明顯。張華聽說豫章人雷煥精通天象,就邀請雷煥來判斷吉凶。二人登樓仰觀天象,雷煥說:“我觀察很久了,鬥星牛星之間,有非常不一般的氣息。”張華說問這是什麼徵兆,雷煥說是寶劍的精氣上貫於天。張華說:“你說得對。我少年時,有個相面的說,我年過六十,會位登三公,並當得到一把珍稀的寶劍佩帶。這話大概是會應驗的。”因而又問劍在哪裡。雷煥說在豫章的豐城。

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於是張華就把雷煥調到豐城做官,讓他找劍。雷煥到豐城後,挖掘監獄屋基,下挖四丈多時,發現一個石匣,發出異樣的光彩,匣中有兩把劍,劍上都刻有字,一名龍泉,一名太阿。這天晚上,斗牛之間的紫氣也消失了。雷煥派人送其中的一把龍泉劍給張華,留一把太阿劍自己佩用。張華得到龍泉劍後愛不釋手,大為喜悅,但他經過仔細研究,發現龍泉劍是把雄劍,就像干將、莫邪劍一樣,它肯定還有一把配對的雌劍,即太阿劍。於是給雷煥寫信問此事,說為什麼太阿劍沒有送來。可雷煥並沒有把太阿劍再送給張華。稀世珍品,誰不喜歡呢?

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就這樣,張華得到了一柄神劍,但也拆散了這一對寶劍,終於招來殺身之禍。在八王之亂中,趙王司馬倫起兵造反,誅殺惡後賈南風,由於此前張華也曾得罪司馬倫,所以司馬倫也把張華以反賊名義抓捕,張華被殺害,並滅三族。不過一年後,司馬倫被殺,張華即被朝廷平反,恢復名譽。張華被殺時,幸虧有孫子僥倖逃走,才保了一脈。不過張華的後代還是很爭氣,多有名人出現。比如五世孫張次惠,在劉宋時官至濮陽太守。六世孫張穆之,官至交州刺史。十四世孫即張九齡,唐玄宗時名相和著名詩人。

他是張良16世孫 因滅東吳而成名相 卻因拆散名劍龍泉和太阿而慘死

話說張華被殺後,龍泉劍也被掠走,下落不明。那個留下太阿劍的雷煥去世後,太阿劍傳給了他兒子雷華。雷華任州從事,一次帶劍經過延平津時,太阿劍忽從腰間飛出,嗖的一聲跳入旁邊的河中。雷華讓人下水找劍,一直找不到。卻見到兩條龍各長數丈,盤繞在水中,龍身上有花紋,尋劍的人驚懼之下連忙離開。不一會兒,水中波浪大作,雙龍昇天而去。這件事被記在《晉書》裡,被後人津津樂道。看來,劍也是有生命的,既然是一對雌雄劍,就不應該被強行分開,誰要違背它,終究會得到報復。並且,這一對雌雄劍終歸還要在一起相守的。(文/冰島啖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