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天勇:重振全要素生產率(上)

【擺脫困境的新思路是,設計一個穩定就業、提高收入、擴大內需和實現中國經濟未來中高速增長的新方案】

□中國經濟報告 王藝璇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中國經濟從高速轉向了中高速增長,未來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的壓 力仍然存在。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要求,這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尚屬首次。怎樣重振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在提 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前提下獲得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日前,《中國經濟報告》就中國增長放緩的深層次原因、增長面臨的困境、需要怎樣的新思路、進行什麼樣的 改革等問題,對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教授進行了專訪。

全要素生產率的經濟分析

中國經濟報告: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6.8%。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與6月份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2018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5%,增速比1-6月份回落0.5個百分點。

在10年時間裡,中國GDP增長從2007年最高時的14.2%,下降到了2017年的6.9%。除了眾所周知的“新常態”外,是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引起了國民經濟這樣一個較長時間的變化?

周天勇:經濟主力人口收縮、人口結構少子化和老齡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以及高負債形成的金融體系不穩定,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生產過剩和增長速度放緩的內在成因。

從外部環境來看,中美兩國國內面臨問題的積累和向外轉移,以及膨脹的民粹主義政策研究者、學者和輿論的推波助瀾,特別是美國國內有關世界領導地位、價值觀、意識形態和制度模式的爭論和基本共識,形成了今天中美非合作性的經濟博弈。而兩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非合作博弈,對於中國的平穩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中國經濟報告: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要求,這在中共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尚屬首次。你如何看待通過要素配置改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提法?

周天勇:從經濟學全要素生產率的思維看,全要素生產率是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增加的產出與勞動、資本和土地等要素投入產出之比。其實,餘值由技術進步和資源配置改善兩部分貢獻組成。越是發達的國家,技術進步帶來GDP的餘值部分越多;而越是發展中國家,可能要素配置改善帶來GDP的餘值部分更大。這是因為越是發達國家,城市化過程越接近完成;越是發展中國家,越是一個由二元結構轉型的國家。

從全要素生產率餘值來源原理看,假如一個在農業中就業的年收入只有5000元的勞動力,轉入年收入在30000元的非農業中,在一個國民經濟總體的全要素生產率模型中勞動力投入的數量並沒有發生變化,其增加的25000元,就表現為勞動力配置改善形成的餘值。因此,在一個發展中國家中,通過要素配置改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能被忽視。

中國經濟報告:如果從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審視,高速度往往與高質量聯繫在一起。一項對1949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研究表明,中國GDP高速增長的階段,也是全要素生產率對GDP增長貢獻率最大的階段。但是,從一些學者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分析結果看,產出的全要素生產率貢獻時正時負,大部分研究都得出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不高、技術進步效果差、資源投入消耗大等結論。這是為什麼呢?

周天勇:如果做一些比較深入的分析,中國要素價值體現和要素流動體制的安排,存在著許多障礙:人口遷移實行城鄉和地區間的戶籍管制;進城的農民工人口得不到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均等准入和公共服務;農村的土地要素不表現為價值,或者價值扭曲,土地要素不能通過市場機制配置到城鎮,也不能在農村和農業內部較為順利地優化配置;城鎮的資金向農村和農業的流動,也存在著土地要素不能信貸抵押和不是合法投資資產等體制障礙。

中國經濟報告:從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模型分析的結果看,自2012年開始,GDP的餘值部分又呈現為負數。於是又有一些經濟學家簡單地猜測技術進步慢和資源消耗多是主因,是技術進步退步了嗎?是能源、原材料消耗增加了嗎?是城鎮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嗎?是管理水平降低了嗎?

周天勇:從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加速替代勞動力的工藝和裝備,從2012年來每年降低的能源消耗,從製造業企業管理的規範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等實際看,學術上的全要素生產率模型研究結果可能與這些直觀的事實不相符。

中國經濟報告: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周天勇:許多學者在研究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容易忽視人口規模、增長和結構等變量。在經濟主力人口不斷動態減少時,居民總收入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也相應收縮,給以往業已形成的生產能力形成了要求其不斷出清的壓力。這樣的變化,並不是一個假設,我們用歷年來勞動年齡人口增長上行,或者負增長年份中,其居民收入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的動態變化,以及與產能利用率的相關分析,得到計量上的證明。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定律,在經濟主力人口增長上行時正確;而在其增長下行時,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條件。

一國在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假定也是不成立的。國民經濟消費需求的損失可以由勞動力流動受阻,形成收入分配差距而造成。我們可以用前述同樣的思路來觀察,將人均GDP發展水平,與目前和過去同樣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相比,得到中國應有的動態城市化水平。按照應有城市化水平與實有城市化水平,根據城鄉不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水平之差,計算出城鎮化受阻造成的居民收入和消費需求能力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