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羣衆鬥爭的起落: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隨著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日益加深,社會各階級都面臨著“怎麼辦”的問題。農民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和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及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們從各自的階級立場出發,對國家的出路進行探索,先後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和方案。


農民群眾鬥爭的起落: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農民是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者的主要壓迫對象和反抗力量。長期以來,中國廣大農民在封建地主的壓迫剝削下,過著及其貧困和不自由的生活。鴉片戰爭失敗以後,為支付列強的鉅額賠款,同時也為了彌補財政虧空,清政府加重了賦稅的徵收科派。各級官吏在徵收錢糧時往往浮收勒扣,橫徵暴斂,農民的負擔更為沉重。

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鴉片貿易在戰後進一步氾濫,導致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的現象更加嚴重,又額外增加了農民的負擔。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迫使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群眾走上反抗鬥爭的道路。1842年至1850年間,全國各族人民的反清起義在百次以上。清政府調兵鎮壓,但群眾鬥爭彼伏此起,醞釀著更大規模的反抗。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爆發的。


農民群眾鬥爭的起落: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1843年,洪秀全取原始基督教教義中反映下層人民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儀式,從農民鬥爭的需要出發,加以改造,創立了拜上帝教,並利用它發動和組織群眾。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眾在廣西省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隨後,太平軍從廣西經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蘇,席捲六省。1853年3月,佔領南京,定位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國農民政權的建立。


農民群眾鬥爭的起落:太平天國農民戰爭


太平軍所進行的戰爭,是一次反對清政府腐朽統治和地主階級壓迫剝削的正義戰爭。太平軍在進軍的征途中,堅決鎮壓核打擊官僚和豪紳地主,焚燒衙門糧冊田契債卷,有利的衝擊了封建統治秩序。太平軍紀律嚴明,所過之處,所取得義務散給貧困者等,謂將來概免租賦三年。這使得太平軍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擁護。因此,太平軍起義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先後進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圍戰。到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軍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等戰場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控制了大片地區達到了軍事上的全盛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