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林:也說「文」和「旅」(上)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記得1988年,我進入宣傳文化系統的四川省新聞出版局,它由省委宣傳部主管,所屬單位有出版社、書店、印刷廠、物資公司,形成編、印、發、物完整的系統。其間我還調任四川新華印刷廠黨政高管。宣傳陣地、意識形態領域、精神食糧、主旋律、黨社等管理意識深入腦海。參與了系列改革和轉制工作,也經歷了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來叢書》、四川美術出版社的《腦筋急轉彎》和《人體畫》、四川文藝出版社的《銷魂時分》《麗人春夢》《荒野奇緣》三本書、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的《杜月笙全傳》等出版事件。那時文化產業還處於青春期,在這一時期的新聞出版系統工作了十年有餘,見證其變革歷程,感受了文化單位的特殊性。

2006調入四川省旅遊主管部門任職,一干也超過了十年。這裡是另外一番景象。分管工作涉及行政後勤、政策法規、人教培訓、規劃財務、產業項目、品牌創建、市場營銷,景區、酒店、旅行社等行業管理,旅遊執法、旅遊信息化等。參與並見證了井噴式的旅遊大假、優秀旅遊城市和旅遊景區品牌創建、全省旅遊發展大會、國際文化旅遊節、鄉村旅遊節、自駕遊博覽會、旅遊投資大會等。經歷了汶川特大地震和蘆山大地震、九寨溝地震的旅遊災後重建大事件。

與“文”和“旅”更有緣的是,1998年我去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工作,同時分管旅遊和文化以及新聞出版、廣電、住建、環保、投資、商務、體育等工作。對“文”“旅”關係及融合有了些感悟和探索。策劃舉辦了首屆中國西部康定情歌節和首屆丹巴美人谷嘉絨風情節,策劃了大型歌舞《康定情歌的故鄉》和三十集電視劇《康定情歌》,編制了《甘孜州康巴文化旅遊規劃》。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分管文化前,常常對文化模糊,將文化與文明混淆。原來,“文”與“化”《易經》賁卦彖傳上講:“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已化成天下”。文明,是由文化沉澱下來並形成共識的價值觀,是正向的文化價值觀,相對穩定。文化,是多元的、多樣的,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有優秀的也有糟粕的,時而衝突,時而交融。文化,重在“化”。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現代旅遊業,是主觀為客源地遊客,客觀為旅遊地居民,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促進旅遊地的發展和原住民生活的提升。而古代出現的觀光也罷,旅遊也罷,顯然單純初級得多。例如:觀光,語出《易·觀》:“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旅遊,來源於拉丁語和希臘語,指按照圓形軌跡的移動,所以旅遊指一種往復的行程,即指離開後再回到起點的活動;完成這個行程的人也就被稱為旅遊者。

在我國,有關“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齊梁時,沈約(公元441年-513年)《悲哉行》“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的詩句,用以專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遊覽、遊樂為主的旅行。

歷史上旅和遊一開始就賦予了文化與休閒的內涵。早在殷周之際,古人已經開始注意旅行的類別,東周時期以“旅”稱商旅,以“徵”稱軍旅。“遊”的字義是浮行於水中。人能像魚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泳之遊之”。當時人們把那些隨心所欲,“優哉遊哉”的旅行活動,如遊獵、遊覽、遊學等概之為“遊”。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文”和“旅”的融合,早在城鄉景區自由熱戀,深度融合,風攴露宿,今年的國家機構改革,好似給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家:文化和旅遊部。今天講的文旅融合,主要是從產業融合上而言。其實,對遊歷者個人來說,文旅相伴,融為一體,淵源流長。讓我們來追尋那些已久遠的文旅達人吧。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文旅一體,不得不從孔子周遊列國說起。

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死後,弟子整理他的言論形成的《論語》,成為儒家經典。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這些,應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思想成果和文化遺產。

孔子還形成了他的遠遊觀和近遊觀。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但是他也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遠近遊觀,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他一生行遊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遊,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這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初中的時候,借來單行本《孫悟空》,愛不釋手,後來才看到《西遊記》。那時沒有旅遊的槪念,彷彿跟隨師徒四人云遊了一遭,全然不知西天取經的宏大意義。原來,遊方,是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云遊四方。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蹟為原型。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唐僧雲遊的故事,特別是後來由此演繹的《西遊記》,成為了童年時代文化旅遊的啟蒙書,好生嚮往之心。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遊歷出詩人,必須說到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他倆也是旅遊大咖,有詩篇為證。

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踏上遠遊的征途。遊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雲,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盪滌萬物,席捲一切。

而詩聖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在成都西郊蓋了一所草堂,開始他最後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詩聖在四川漂泊了八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三年,在漂泊的十一年間,他寫了一千多首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歲晏行》等都是這一時期最優秀的作品。

有人說憂國憤怒出詩人,其實,苦旅淒風也釀佳作。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再說說另一位,蘇東坡的宦遊人生。蘇軾四川眉山人,年少去參加科考,高中後任鳳翔通判,正要調回京城任職,父親去世,回老家守孝三年,赴任即趕上王安石變法,因反對其中弊端,被排擠,外放至杭州、密州,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詞。到徐州,在那裡領導民兵抗擊洪水;到湖州,此時朝廷中的新派擔心蘇軾崛起,便收集蘇軾詩詞,於是烏臺詩案發生,蘇軾被貶黃州,在此,寫下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神宗駕崩,高太后打壓新黨,舊黨重新被啟用,蘇軾也恢復聲譽,還京授官,但是他反對舊派對新派的全盤否定,又被排擠到了杭州。哲宗即位後再次啟用新黨,蘇軾貶嶺南惠州,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蘇軾近60歲被貶海南島,他在這裡辦私塾,傳播知識文化。哲宗去世後,徽宗大赦天下,蘇軾終於得以返回大陸,但是病死於常州。蘇軾的晚年寫了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的一生是“不繫之舟”宦遊的一生,傳奇的一生,他也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人生宦遊,沉浮波折,感慨成詞。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現在熱議“一帶一路”,常提起西漢出使西域的張騫——外交旅行家。後人沿著他的足跡,走出了一條文化交往的陸上絲綢之路。

至於海上絲帶,必提鄭和,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鄭和下西洋標誌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是中國古代氣勢磅礴的文旅同舟的壯舉。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中國古代有位被譽為遊聖的人,他叫徐霞客,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旅行考察撰成的60萬字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遊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

毛澤東曾先後兩次盛讚徐霞客及其《遊記》。1958年1月28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遊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了那麼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岷山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江。”“我看他不到處跑怎麼能寫得那麼好?這不僅是科學作品,也是文學作品。”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上海召開的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的講話中說:“如有可能,我就遊歷黃河、長江,從黃河口子沿河而上。……我有這個志向,……我很想學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禎時江蘇江陰人,他就是走路,一輩子就是這麼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長江。《徐霞客遊記》可以看。”

旅遊與科學、文學常常相伴相隨。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還有一人被稱為西方遊聖,他就是13世紀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他經行地中海、歐亞大陸和遊歷中國的長篇遊記。他是第一個遊歷中國及亞洲各國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依據在中國十七年的見聞,講述了令西方世界震驚的一個美麗的神話。這部遊記是人類史上西方人感知東方的第一部著作。其關於中國的經歷的描寫(在中西方史學界尚存有一定爭議),記述了馬可·波羅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所見所聞,後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西方地理學家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製了早期的“世界地圖”。馬可·波羅遙遠的中國之旅,向西方推開了東方魅力之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陈加林:也说“文”和“旅”(上)

四川省旅遊學會會長

高級經濟師 客座教授 特聘研究員

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原副主任 一級巡視員

旅遊業諮詢顧問

主要出版成果:《發展旅遊學綱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