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新鄭博物館與嵩陽書院


在隋唐大運河流經的土地上,到處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珍貴的歷史資源,河南省新鄭市的新鄭博物館和登封市的嵩陽書院就是其中的代表。這裡不僅有能夠證明中華文明8000年曆史的裴李崗文化,更有古代高等學府、具有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美譽的嵩陽書院,足以讓運河這顆燦爛明珠耀眼奪目。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先後來到河南新鄭和登封,尋找掩埋在歷史長河裡的華夏文明,追溯大運河兩岸的文化遺蹟。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新鄭博物館與嵩陽書院


01新鄭博物館與裴李崗文化

在河南省新鄭市區黃帝故里西側300米處,有一座佔地近8091平方米的新鄭市博物館,是中國縣(市)級規模最大、館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館。館內珍藏了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裴李崗文化,考察組一行前往新鄭博物館,探尋這古老的文明。

考察組的車子在博物館門前的300米處停車場停了下來,沒走多遠,一座仿古建築映入眼簾。博物館主樓正前方有高脊飛簷式仿古大門,與主樓相輝映,大門外兩側,各立一尊石獅,有2米多高。走進庭院內只見道路整潔寬暢,草坪四季長青,滿院花香四溢。庭院正中央立有一尊國家級珍貴文物青銅蓮鶴方壺(仿製品)。

“春秋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一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收藏於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員向考察組講解著蓮鶴方壺的出身和歷史故事。“像這樣的國寶級的文物應該成為新鄭市的象徵,讓它的歷史浸透到整個城市中,伴隨著這個城市萬古長青。”領隊張秉政教授說。

庭院的東邊依次樹立著新鄭古器出土紀念碑、唐代尊勝陀羅尼經樓、唐代妙法蓮花經幢;西邊依次樹清代重修新鄭縣文廟紀念碑、瓜皮碑、重修太清觀志碑。主樓從外面看是兩層建築,依然延續仿古建築風格。

進入一樓後館員熱情接待了考察組成員,經過她的介紹,考察組成員瞭解到:整個博物館下設辦公室,在業務方面設立陳列部、保管部、保衛科等部門。新鄭博物館是一座縣(市)級綜合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6萬餘件,分青銅器、陶器、瓷器、石刻、磚瓦等17個類別。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新鄭博物館與嵩陽書院


主要藏品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禮樂器、兵器和生活生產用具以及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石器、動物化石等,其中50萬年前的納瑪象牙化石長3.55米,是國內同類象牙化石中最長的一枚。

“真想不到這個新鄭市除了是軒轅皇帝的故里,然而到這裡還收穫到了更多的內容,這裡還是古老文明裴李崗文化的發現地,真是了不得。”張秉政老師高興地說。

進入主樓一層,在展廳內的展品多為鄭韓文物。主要展品為鄭韓故里手工業遺址出土的陶範、鐵範,青銅禮樂器,韓國宮殿門樞、陶瓦等建築材料及戰國兵器等。在這裡,考察組聆聽了鄭韓故城北城牆遺址的故事,看到了古人制作錢幣用的模子,古人用的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

“周宣王二十二年,宣王姬靜把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姬友封于都城鎬京……後來為區別鄭桓工初封的舊鄭,故名曰新鄭。”聽著講解員講解著新鄭市名的由來,感覺每個地市的名字都會有一番精彩的故事。

在展廳中,考察組還看到了鄭韓故城韓國宮城遺址內的排水管道,與今天的排水管道有異曲同工之妙,“真為古人的智慧而感到佩服,古人的思想也是很前衛的,設計出瞭如此巧妙精湛和具有實用性的排水管道,真得為古人點個贊。”張秉政教授看到這時不由自主的脫口而出,伸出大拇指。

主樓二層為“華夏之根——走進有熊氏故墟展”,在這裡考察組看到了8000年前裴李崗文化時期的石磨盤、石磨棒,雙耳園底紅陶壺;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和3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石器等。

“裴李崗文化是可以填補我國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段歷史空白的。這個時期,已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講解員說,文化的分佈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展廳內的各種古人的日用器具讓考察組大飽眼福,歎為觀止,為古老文化留存下來這麼多歷史遺蹟而欽佩。

“裴李崗文化的源遠流長將中國的歷史追溯到8000年前,現如今,中華上下八千年的說法已經成為了可能。”張秉政教授感慨道。

告別了新鄭博物館,考察組感慨萬千,距今8000年曆史的裴李崗文化給中華兒女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考察組成員也會永遠記住隋唐大運河旁的新鄭市留下了中華歷史的文化古蹟,這片土地上成長的人們,勢必會因為擁有這片璀璨的文化古蹟而感到驕傲。

02中國四大書院之嵩陽書院

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極峰下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國家文物之一,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

“我們之前考察過商丘應天書院,本次考察的嵩陽書院也是在中國四大書院中,希望我們此次之行可以看到,這座大運河流經的這片土地上的學術聖殿的原始面貌。”考察組領隊張秉政說。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新鄭博物館與嵩陽書院


穿過木質牌坊,沿著山路直行而上,路兩旁的碑文久經歷史的考驗,經過風吹日曬,已經風蝕的看不見了字跡。道路兩旁還有杏壇、古井和碑亭,走上臺階後,在正門左側20米處,一座高大的石碑佇立在那裡,張秉政教授高呼一聲“大唐碑”,考察組也緊跟了上去。

只見碑文上刻有《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字樣,跟據資料記載,這塊碑是奸相李林甫撰碑文,裴迥書寫匾額,徐浩八分隸書書寫的碑文。碑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字態端正,剛柔適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隸書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噸,僅碑帽就有10多噸重。內容主要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李隆基煉丹九轉的故事。

“大唐碑氣象萬千,堪稱大唐第一碑,久經戰亂和風雨依然保存得這麼完整,為古人的石刻精湛技術和智慧感嘆啊。”說到這,張秉政教授拿起相機,為大唐碑拍了一張特寫。

考察組一行人轉身向書院大門走去,“嵩陽書院建築結構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佈局,中軸建築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築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跟隨著講解員,考察組看到了古樸大方,雅緻不俗的嵩陽書院整體平面圖,這裡的建築結構與中原地區眾多的紅牆綠瓦,雕樑畫棟的寺廟建築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築特色。

進了嵩陽書院的大門前行到西側,往左側走一點就可以看到一棵大樹,名為“將軍柏”。

關於將軍柏,有一則民間傳說,公元前110年,漢武帝來此,看到這棵大樹甚為驚訝,稱為“天下第一”,遂封為“大將軍”。這棵樹蒼老粗大向西傾斜,當時的大將軍樹已經存活有三千多年。

可是向前走不遠一看,有一棵更大的樹在眼前,隨行的人員說:“萬歲爺,這裡還有一棵更大的呢!”漢武帝想:“皇帝金口玉言,說的話是不能改的,既然封了前面那棵為大將軍,這棵再大也只能是老二”,於是繃著個臉說:“先入為主嗎,它再大我也只能封他為二將軍。”這棵大樹距今4500多年,樹幹空了而且肚子裂開了;樹枝四展,一半枯枝幹乾地竪著,一半枝葉茂盛,頑強生長著蒼蒼翠葉,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一支向西伸展著,如同巨龍飛騰。

並有一支枯枝在中央直挺挺的很像觀音面東端莊而立。細看,這枯枝其上部分像小的站立的觀音,看其中、上部分像大的站立的觀音,看整體部分又像更大的站立的觀音,確實神奇,於是人們說這是樹大有靈氣的顯示。漢武帝再向前走,又有一棵比前面兩棵還大的樹,距今6300多年了,漢武帝將這棵樹為“三將軍”。

漢武帝這麼一封,顯得太不公平了,他金口玉言又不能改。三棵樹因為歲數大有靈氣,對漢武帝如此不公平的封號很不滿意:“三將軍”一氣之下連根拔起,至今已經不存在了;“二將軍”氣得挺著胸,顯出十分高傲不服的樣子,肚皮給氣炸了,裂開了;“大將軍“也感到自己最小,反而封為老大,不好意思,於是彎著腰,顯出很羞愧的樣子。

傳說歸傳說,如今的一二三將軍樹分別在嶽麓書院的正門旁、碑廊旁和先聖典的旁邊,年齡都在4500歲左右,雖樣貌老態龍鍾,但依然生機旺盛。

值得一提的是,在將軍柏的花園裡,園林保護單位採用的是無線土壤環境監測儀這種設備來進行多項指標檢測。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新鄭博物館與嵩陽書院


“我們採用的無線土壤環境檢測儀是一款採用漸進的物聯網技術和理念,使用高靈敏度傳感器和先進的電路設計而研發的自動監測的產品。”管理員介紹到,通過無土壤環境監測儀可以實現對“將軍”柏土壤含水率、土壤溫度、土壤電導率進行多項指標檢測,保證將軍柏能夠生機旺盛。

在場人員聽到管理員介紹後拍手叫好,距今4500年左右的側柏樹如今用上了高科技物聯網技術進行保護,彰顯出了景區的設備和園林管理部門對文物的重視,也讓考察組看到了現代科技與古老文物運用後的產物一讓可以帶給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隨後,考察組先後參觀了先聖殿、講堂、道統祠、三益齋、四勿齋和藏書樓。考察到此,領隊張秉政教授感慨萬千,他說:“曾經隋唐大運河流經的這片土地,伴隨著這座千年書院一起崢嶸,在這片土地上人才輩出,大運河潤澤著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人們,必定會將這種文化精神代代相傳,經久不息。”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