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本號所發方劑以上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醫著為主。文中方劑僅限於學術交流,患者應在中醫大夫或中藥師指導下加減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行針是針刺穴位後,利用搓捻提插等操作,使患者得氣的方祛。候氣是醫生採用各種方法以候患者經氣(感應)的到來,幷包括氣不至時之催氣,得氣後的行氣和守氣。

氣至亦即得氣,這種感應醫生和患者均可察知。患者在扎針部位感到的酸、困、麻、脹、熱、涼、觸電樣等感覺,並可似線狀地向上、下傳導或似片狀地向周圍擴散;醫生感到的是針下沉緊、衝動,針體轉動有吸力,以及看到針穴處或針穴遠處的肌肉跳動。

要根據病位的深淺和表裡決定針刺和行氣的部位。如表證和皮膚疾患,病位淺,應在天部候到感應,並且使之放散、傳導以通調腠裡;病邪在肌肉、經絡和半表半里,病位居中,應在人部候到感應,並且使之放散、傳導,以疏通經絡;病邪在臟腑、骨髓之裡證和痛證,病位深,應在地部候到感應,並且使之放散、傳導,以調理臟腑和鎮痛。《針灸大成.南豐李氏補瀉》說:“除寒熱病,宜於天部行氣;經絡病,宜於人部行氣;麻痺、疼痛,宜於地部行氣。”即按病位行氣的方法。

要根據病情之虛實,決定針之補瀉。如久病、氣短、便溏、脈弱無力的虛證或進針後針下空虛及出針時針下仍輕滑時,應用彈、捻、提、按等補法,促其針下稍澀,熱感傳導以補其虛;新病、胸滿、腹痛、便結、脈大有力的實證或進針後緊澀及退針時針下仍過於沉緊時,應用搓、搖、循、攝等瀉法,促其針下松滑,涼感放散以瀉其實。《素問.針解篇》說:“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即按病情行氣的方法。

患者的針感性質(酸、困、麻、脹、熱、涼等)和傳導遠近,以及循經與否,和醫生的操作手法、操作時間、取穴是否正確以及患者的病情等均有密切關係。因此,將針進到一定深度後,如無得氣現象或感傳不明顯或針感消失時,可採用下列方法以促使得氣:

1.候氣法

即在不得氣時,將針停在原處,留針3~5分鐘,再進行提插捻轉而使氣至的方法。

2.催氣法

即當針刺後不得氣時,用手法催使氣至的方法。催氣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 搜法 是針已進到所定深度尚不得氣,即將針退到皮下,改變針刺方向,再行進針;如仍不得氣,再向前、後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覆地進退搜(探)索,以催其氣至的方法。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搜法

(2)循按法 是針後氣不至,用手指由針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攝或叩擊,以引其氣至的方法。

(3)彈震法 彈是用手指彈動針柄,促其氣至,使針下沉緊;震是右手以半握拳狀將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圍,以震動內氣或內部器官,促其經氣內守。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彈震法

(4)移位法 如因取穴不準,或針刺穴位過偏所致的不得氣,則可重新移動針刺部位或調整針刺方向,再進行提插、捻轉,一般即可得氣。如因病人肢體麻痺或感應遲鈍等,用上述方法催氣後若仍不得氣,就不要強用手法,可留針候氣。

3.行氣法

是得氣後,醫生採用提插、搓捻、關閉等手法,以加強針感或引導針感向遠處傳導的方法。常用的有:

(1)提插法 提是向外退針,插(按)是向裡進針。在得氣的基礎上,針尖在1分左右的範圍內連續提插,使感覺傳導。但因病情不同,提插也有輕重、急慢之不同。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提插法

(2)搓捻法 搓一般捻力強而角度大,一般在180°以上; 捻一般捻力弱而角度小,一般在45°以內,兩者都是捻針催氣、行氣和進行補瀉的方法。在得氣的基礎上連續搓捻,可以使感覺放散。但搓捻勿太緊、太急,以防肌肉纏針,引起疼痛。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搓捻法

(3)撥刮法 撥是針下氣至後,以右手拇食二指扶針柄,向左右在45°角以內似鐘擺式的緩慢撥動,使感覺放散,多用於撥散結節腫物;刮是針下氣至後,以右手指甲向上或向下連續刮動針柄,或用手指向上或向下摩擦針柄,以加大感應。但向下刮多用於補,向上刮多用於瀉。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撥法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刮法

(4)盤搖法 盤是將針進到地部(穴的終點或筋骨之間),候氣至,然後提至人部(穴的中層或肉內)或天部(皮下),將針搬倒,與皮膚呈45°角,似推磨式地緩慢旋轉,一般不要超過3圈;搖是針下得氣後,向左右似搖鈴式地搖轉,轉動多在180~360°之間,使針孔開大,一般不超過3遍。二者的作用在於使感覺擴散,針下空虛,多用於瀉法。但用盤搖二法,均勿過急、過快,以防肌肉纏針,引起腫痛,損傷正氣。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盤法

(5)關閉法 是針下氣至後,左側押手把不讓感覺傳導的方向閉住,把氣至衝動的部位按住的方法,主要用於控制和引導感覺傳導的方向。如要使感覺向上傳導,押手須放在針穴的下方,向上連續不斷地用力,同時右手持針的針尖亦向上進;如使感覺向下傳導,押手須放在針穴的上方,向下用力,同時針尖亦向下進,左右兩手互相配合、同時努力,就能使感覺傳導到預定的病所。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關閉法

(6)飛推法 飛擬捻法,但每捻一次,拇食二指要離開針柄一次,似展翅飛揚之狀,一捻一離,針體不一定要轉動;推似捻法,但它是拇食二指持針向前弩推,針體同樣不轉。二法能促使感覺向遠處傳導或延長感覺的持續時間。飛法常連續三飛,用於補瀉;推法多用於守氣。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飛法

4.守氣法

是催氣、得氣、行氣後,患者有針感時,醫生採用推弩、搬墊等法,以保持感應之持久的方法。《素問.寶命全形論》說;“經氣已至,慎守勿失。”因為候氣、取氣,都是為了得氣,得氣之後就最好不要失氣。所以古人把能守氣的術者稱為“上工”,《靈樞.小針解》說:“上守機者,知守氣也。”

(1)推弩法 用針尖頂住有感覺的部位,推弩針柄或拇指向前或向後捻住針柄,不使針尖脫離感覺(不失氣),稍待1~3分鐘,以促使針感時間延長。

(2)捻提法 用針尖拉著有感覺的部位,拇指向後捻提針柄,使針尖不脫離感覺,稍待1~3分鐘,以促使針感時間延長。

(3)搬墊法 搬是針下得氣後,右手將針柄搬向一方;墊是將手指墊在針體與被針穴位皮膚之間,頂住有感覺的部位(拇指搬食指墊,食指搬拇指墊),以加大感應。該法有時可用於補瀉,但補時針尖要往裡按著,搬的角度小;瀉時針尖往外提著,搬的角度大。

鄭魁山談針灸基本功(四):行針候氣法

搬墊法

5.留針與出針

(1)留針 即針下得氣後,將針留在穴內不動,以加強針刺的持續作用。留針與否和留針時間長短,應根據病情而定。一般而言,得氣後即可出針。如遇劇烈疼痛、痙攣和寒證等,用於鎮痙止痛、溫經除寒,則應留針30分鐘左右,甚至可留數小時。

(2)出針 操作完畢或留針後,左手持消毒棉球,輕按被針穴位的皮膚,或將手指按在針穴附近,右手持針柄輕捻輕提,邊捻邊退將針拔出。如用於補法,則慢出針,急捫閉針穴,不令正氣外洩或出血;用於瀉法,則急出針,不捫閉針穴,使邪氣外洩,但需保持針孔清潔,防止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