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科學天空鋪上更多月色星光——中國科學院歐陽自遠院士採訪記

《與貴州科學家面對面》之五

為科學天空鋪上更多月色星光——中國科學院歐陽自遠院士採訪記


歐陽自遠,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歐陽自遠(1935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局局長、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他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在本專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2014年11月,由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於1996年發現並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第891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歐陽自遠星”。

近些年來,隨著我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的奔月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飛天夢想,也引發了更多人對我國航天事業的關注。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自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科技焦點人物之一,其繁忙程度不言而喻,要讓歐陽自遠院士靜下來接受幾天的採訪是很難的。其中還有一個很神奇的小插曲。“正好,歐陽自遠院士今年6月20日要在桂林理工大學講幾天課,要不我們從貴陽乘高鐵趕過去?”歐陽自遠院士的學生、中科院地化所研究員劉建忠如此建議。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在不同的地方購票卻能成為同座。我是1車5F,他是1車5D。他測算概率是46萬分之一,這是極端的小概率事件。

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精神依然矍鑠如同壯年。在電腦上親自打字,粘貼圖片,修改PPT文檔,節奏流暢,嫻熟自如。桌面有一杯提神的咖啡相伴,工作直到深夜一點過。

2017年初夏閃現在桂林理工大學院士工作站的這一幕,早已是他近幾年來的工作常態。他已經為桂林理工大學地質學院的學生上了一整天課。“機會難得,再為全校畢業班學生講講你探月的勵志故事。”經不住校方一再懇請,他抹不開情面,只得答應下來,第二天繼續上滿全天課的同時,晚上零時又為學生們加開專場。這位83歲高齡的老人,沒有一絲推脫,為的是能向更多學生傳播科普知識,解讀科學精神,為學子求知的天空,鋪下更多的星光月色。他幽默地向記者說,他是標準的“80後”。

每場科普報告下來,歐陽自遠院士的周圍總有許多年輕人團團圍著提問,最熱門的問題,除與中國探月工程相關外,自然還包括“月球背後到底有什麼?”“月球背面是否就是外星人基地?”每每此時,他總是憑藉淵博的太空知識娓娓道來,耐心講解,去疑存真,使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饒有興趣。

“由於你們是學地質科學的,我爭取把相關知識多介紹一些,把基礎理論講細講深講透,這對你們今後的發展有幫助。”他在用兩天時間上完基礎課後,又向學生闡明瞭太陽系探測的五大主要科學問題,即太陽系生命信息探尋與生命起源研究、類地行星比較研究與太陽系形成與演化、太陽和小天體活動對地球的災害性影響、地外資源能源與環境的開發利用以支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再造一個地球——人類改造火星的征程等。

他說,解決上述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及應用基礎科學問題,是支撐深空探測活動不斷髮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確定深空探測的主要科學問題時,必須結合科學未來的發展前景、國家戰略需求以及現實的技術能力進行綜合考慮。

他的權威解讀,揭示了深空探測研究活動的技術帶動性、集成性和系統性,讓聽者領會到我國深空探測中科技自主創新的意義所在,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引領作用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

月球背面是個神秘的領域,傳說與外星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也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即使在月球探測和載人登月方面領先的美國,至今也未能實現探測器著陸在月球背面看看。“這個任務將交由‘嫦娥四號’來完成。”他說,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軟著陸,並開展著陸器的原位探測和月球車的巡視探測,以及地月引力平衡的L2點(拉格朗日2號點)中繼通信。

在桂林理工大學內,因歐陽自遠院士的到來而非同尋常。他親自授課的天體化學與比較行星學講座,在學生當中點燃了熱愛科學的激情。“天體化學與比較行星學”本身陌生概念多,要讓聽者接受,就得改變表達方式。記者在該校聽了他的兩場科普報告。他均以豐富圖表、大量數據,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中國探月工程的始末和精彩紛呈的“探月”故事。他的科普報告開頭,往往以生動有趣故事開場,迅速抓住聽眾。“為什麼地球邊上有個月亮,它是怎麼來的呢?”他從月球的起源講起:曾有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產生了很多碎塊,這些碎塊在地球外圍運行並逐漸彙集,形成了後來的月球。月球也像地球一樣,有他的嬰兒、童年、青年、壯年和老年過程。歐陽自遠形象地稱月球為“地球的女兒”。現在可以把月球和地球的“基因”提取出來做“親子鑑定”,來證明這個理論是有充足證據的。

學生們從他身上生動具體感悟到放眼世界、胸懷祖國、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砥礪前行的科技創新精神。學生評價他就是眼前的“一座仰望的高山、一杆前行的標杆、一個人生的楷模。”

2017年5月18日,“為迎接全國首個科技工作者日,鼓勵科技工作者善用媒體更好地進行科學傳播,消除媒體科技報道中可能存在的誤區,“最受媒體歡迎的科學家”發佈及媒體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最終歐陽自遠等5位科技工作者憑高人氣當選。有機構統計,自2008年到2017年10月近10年的統計,歐陽自遠已經做了500多場個人演講報告。他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電腦,親自撰寫講稿,針對不同的對象,寫了20多個版本的演講稿。上至國家部委辦的領導,下至小學生,至少已經有30萬人聽過他形象通俗而又振奮人心的演說。 在中國探月工程取得偉大成功之後,80高齡的歐陽自遠並沒有停下腳步,又將探索的目光,投向更廣袤的太陽系空間:2020年,我國將實施首次火星探測,發射火星軌道器和火星車實施“天地聯合”火星探測。我國2030年太陽系探測的總體科學目標,重點在火星探測與取樣返回、太陽活動探測、小行星探測與取樣返回、木星與木星系統(木星衛星)的探測、太陽系行星際穿越等深空探測。(《貴州日報·科技週刊》2018年09月26日 沈赤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