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診斷回應「危險門」,自稱尚有10多億元銀行綜合授信未使用

迪安诊断回应“危险门”,自称尚有10多亿元银行综合授信未使用

億歐大健康9月28日消息,今日晚間,迪安診斷髮布《關於有關媒體報道的澄清公告》,針對證券網發佈的《危險的迪安診斷》報道進行澄清,主要從公司資金情況、應收賬款和存貨事項、商譽事項、投資效率、青島智穎股權轉讓和商業模式六個方面進行說明。

《危險的迪安診斷》報道於2018年9月21日發佈於證券網,稱迪安診斷存在“定增規模大縮水”、“危險的資金鍊”、“應收款大增”和“商譽懸頂”四大問題。發佈之後,文章被其他財經媒體轉載,在網絡上廣泛傳播。

對此,迪安診斷回應,該報道所涉公司“短期償債壓力巨大、資金鍊緊繃”、“2018年上半年應收賬款顯著增加”、“壞賬準備計提等會計政策明顯比同行業更加激進”、“被收購公司真實經營狀況成謎”、“長期股權投資收益不高拉低資金使用效率”等內容存在歪曲報道情形和誇大描述,對投資者造成了嚴重誤導。

在資金鍊方面,該報道指出,“而目前迪安診斷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只有5.35億元,不僅不能覆蓋有息負債總額,更是連短期有息債也無法覆蓋,短期償債壓力巨大。因此,此次定增計劃至關重要。”對此,迪安診斷回應,“該論述不符合財務管理常識。公司留存現金並非只為等待償還短期債務,公司會通過預算及資金使用計劃等方式合理安排資金經營流轉及債務償付。融資及償債能力方面,公司尚有10多億元銀行綜合授信未使用,4億元中期票據可置換重新註冊發行,8億元超短融已註冊尚未發行,均可有效補充流動性要求,且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後,可有效擴充資本金,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尤其可滿足長期資金的需求。”

在應收款方面,該報道指出,“公司2018年上半年應收賬款顯著增加”、“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上低於同行公司”、“高額存貨未計提跌價準備”、“會計政策明顯比同行業更加激進”。對此,迪安診斷回應:“2018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的增加主要系公司新納入合併報表的子公司所帶來的增加,還原期初加回後較年初增長23.42%,與收入增長相吻合。”

在商譽方面,該報道由商譽事項推斷的“被收購公司真實經營狀況成謎”等相關結論。對此,迪安診斷回應:“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公司對包含商譽的相關資產進行減值測試,相關公司運營正常,尚未發現明顯商譽減值跡象。”

1、關於報道中提及的有關公司資金情況的說明

2017年9月,公司啟動了本次非公開發行項目;2018年4月,公司根據中國證監會監管審核要求和公司募投項目資金需求等因素調整本次非公開發行規模等要素,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履行了信息披露義務;2018年7月,公司非公開發行項目獲得中國證監會審核通過;2018年8月,公司取得中國證監會審核批文;截至目前,本次非公開發行正在順利推進過程中。

報道以“目前迪安診斷賬面上的貨幣資金只有5.35億元,不僅不能覆蓋有息負債總額,更是連短期有息負債也無法覆蓋”得出公司短期償債壓力巨大、資金鍊緊繃等結論,相關論述不符合財務管理常識。企業經營中,資金管理的原則之一就是在保證合理的資金需求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貨幣資金冗餘沉澱。公司留存現金並非只為等待償還短期債務,公司會通過預算及資金使用計劃等方式合理安排資金經營流轉及債務償付。

融資及償債能力方面,公司尚有10多億元銀行綜合授信未使用,4億元中期票據可置換重新註冊發行,8億元超短融已註冊尚未發行,均可有效補充流動性要求,且公司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後,可有效擴充資本金,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結構,尤其可滿足長期資金的需求。另外,公司近兩年已基本完成全國範圍內的渠道網絡與服務平臺的搭建,未來隨著新設網點逐步盈利、創新模式帶來更高的業績回報、特檢領域的業務放量、應收賬款回收力度的加強、融資結構的不斷優化,企業的內部造血能力將逐步增強,進一步降低財務槓桿風險。

2、關於報道中提及的應收賬款和存貨事項的說明

2018年上半年,公司應收賬款的增加主要系公司新納入合併報表的子公司所帶來的增加,還原期初加回後較年初增長23.42%,與收入增長相吻合,不存在放寬信用政策突增收入的情況。公司主要客戶為公立醫院,發生壞賬風險極低,故公司壞賬政策中的1-6個月壞賬計提比例為1%,符合謹慎原則,同行業公司金域醫學、達安基因對1-6個月的應收賬款壞賬計提比例分別為1%及0.5%,故公司與同行業公司沒有明顯差異,不存在顯著激進的會計政策。

關於存貨,公司2018年6月末的存貨金額在扣除合併因素後較年初增長9.79%,與營業收入增長相吻合。公司存貨主要為診斷試劑及診斷儀器,試劑存貨均在保質期內,公司銷售的診斷儀器數量,均在與各大醫院客戶簽訂有效訂單內,存貨週轉處於良性循環,存貨的保質期內預期出現呆滯的可能性很小,故公司未計提跌價準備。

報道中有關“公司2018年上半年應收賬款顯著增加”、“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上低於同行公司”、“高額存貨未計提跌價準備”、“會計政策明顯比同行業更加激進”等相關論述有明顯的誇大傾向性,誤導投資者。

3、關於報道中提及的商譽事項的說明

針對商譽事項,公司於2018年7月13日在中國證監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巨潮資訊網披露了《關於公司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發審委會議準備工作告知函的回覆》,其中第二個問題對公司商譽事項做了全面、詳細的回覆,其中也包括報道中提到的新疆元鼎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北京聯合執信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情況。對於青島智穎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智穎”),公司在收購青島智穎時對應的市盈率和市淨率均低於同行業上市公司可比交易相關比率均值,並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公告,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其商譽規模較大主要系其經營規模較大所致。

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公司對包含商譽的相關資產進行減值測試,相關公司運營正常,尚未發現明顯商譽減值跡象。

報道中由商譽事項推斷的“被收購公司真實經營狀況成謎”等相關結論和誇大描述在未完全瞭解公司已披露信息的情況下,危言聳聽,對公司造成了較壞的影響。

4、關於報道中提及的投資效率的說明

報道僅通過2018年上半年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和投資收益來推斷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差,存在邏輯上的誤導。2018年上半年,公司長期股權投資其中一部分為產業基金,根據按成本法核算企業會計準則,持有期不確認投資收益,於產業基金清算後確認收益;另一部分長期股權投資,主要為公司持有的浙江博聖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聖生物”)股權(含以前年度累計確認的投資收益)。2018年上半年投資收益的減少主要原因為2018上半年持有博聖生物的股份比例下降等原因所致。

5、關於報道中提及的青島智穎股權轉讓的說明

報道中,作者對青島智穎的股權轉讓的價格確認、杭州海魯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以下簡稱“杭州海魯”)出資方是否為關聯人、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以及相關信息披露完整性等存在質疑。

杭州海魯為公司參投的產業基金之一,其他合夥人為獨立的金融機構,與公司及公司董監高、實際控制人陳海斌以及青島智穎的各個股東之間均不存在關聯關係。公司通過併購基金方式,以較小的成本擇機進行產業整合,實現上市公司利益最大化,為正常的資本運作方式。同時,杭州海魯在收購青島智穎和將其轉讓給公司時,均聘請了具有證券從業資質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其進行評估,轉讓價格公允,不存在利益輸送現象,且公司已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了公告,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

6、關於報道中提及的商業模式的進一步說明

公司在IVD行業深耕20餘年,一直是模式創新的先行者,從最初的1.0版的產品代理到2.0版的服務外包,再到3.0版的合作共建,公司不斷摸索和調整

商業模式,尋求一個能夠最大化發揮公司優勢的商業模式。目前,依託於這三種模式的有效配合,公司以打造“醫學診斷整體化服務提供商”平臺型企業的戰略定位,深化“服務+產品”一體化戰略實施,高度重視合作共建等創新業務模式的推進,加強與地區龍頭醫院在區域檢驗中心等方面的深度合作,進一步增強與醫院的合作深度與黏性,提前佈局未來行業政策和競爭格局的發展方向。

隨著國家醫改的進一步深化,醫保控費、分級診療、兩票制、陽光采購、醫聯體等行業新方向、新政策、新模式連續出臺並實施執行,行業競爭日益加劇,洗牌加速,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上中下游企業均在積極進行轉型,未來的競爭必將是規模和綜合服務能力的競爭。公司三種商業模式的有效配合,能夠滿足各級醫療機構的不同需求,為不同醫療機構提供整體化解決方案,有助於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