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中國農科新聞網三門峽訊 (王曉棟 王心怡)河南省澠池縣農機部門針對現在務農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積極開闢農機服務"產業化"發展新途徑,引導原有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以農業機械入股的形式於2016年成立了三門峽市首家"土地託管"綜合服務公司——三門峽捷登農業託管有限公司,破解了"誰來種田"的難題。

澠池縣地處豫西丘陵淺山區,《水經注》載:"洛水之北熊耳山,山際有池,世謂之澠池矣。"秦時置縣,延續至今。

該縣國土總面積14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1萬畝。全縣轄六鎮六鄉,236個行政村,總人口35.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8萬人。境內有古文化遺址57處,古文物遺址26處,仰韶文化遺址、秦趙會盟臺舉世聞名。還有革命文物10餘處,著名的有劉少奇舊居、八路軍兵站舊址、中共豫西特委擴大會議舊址等。

對於生活在都市的人來說,農村,是一份幽幽的鄉愁,是滿滿的詩和遠方……春來鶯歌燕舞、夏季浮瓜沈李、秋到疊翠流金、冬有銀裝素裹。但現實的農村生活卻沒有那麼的詩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方式也早已改變。多年來農村家庭年輕有勞動能力的成員幾乎都外出務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俗稱3860部隊,農忙時節留守老人和婦女是種田的主力。當大量適齡勞動力離開農村,而且想著如何不再回來,誰來種田?成為當地首要難題!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90後大學畢業生董楠楠作為三門峽捷登農業託管有限公司負責人,她這樣介紹道:"土地託管分三種模式,一種是全託,一種是半托,一種是單項託管。這種模式是從2016年試運作以來,目前在豫西地區是首例。以往農機合作社只提供信息、技術服務,現在我們不光利用農業機械的優勢,也在逐步提高職工的綜合能力,比如推行農業種植新技術和生物肥技術,增強作物的增長、抗倒伏能力。我們為了讓百姓滿意,不用操心,所以在合同中還明確了一點,就是先作業後根據作業質量再付款,這樣農機手能增強工作責任心,農戶外出更放心、務工更安心!"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農戶把土地託管給公司,依託專業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的有利條件,對農戶來說,鼓勵他們成熟後再收穫,取消車輛緊缺的後顧之憂,也不用擔心搶收、搶種、運輸的問題,更是省心、省力、省錢。對農機手來說,讓他們提前知曉作業面積,按作業片區安排機械進行集中連片作業,節約尋找作業地塊的時間,省油、省時、提高收入。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該縣農機部門負責人介紹說,"通過土地託管,土地實現企業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各類高效、先進的農業機械就可以被充分利用,大型農業機械的優勢得到發揮,不僅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且為新形勢下全縣農機化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開闢出一條嶄新的管理服務途徑。"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目前土地託管模式經過兩年的探索和實踐得到了農戶的認可,從開始在陳村鄉關嶺村、張村鎮漏泉村等地,與農戶簽約了部分土地,作為託管試點。隨後,先後在陳村鄉、張村鎮、仰韶鎮、坡頭鄉、英豪鎮、城關鎮實施了宣傳發動,可喜的是宣傳片區的群眾願意參與託管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幾乎達到了100%的合同簽訂率。據張村鎮漏泉村村支書楊三民說:"我們村裡的打工人員佔全村人口的60%以上,幹活的時候找工是個大難題,農忙季節就更找不到人了。2016年以來,我們村的土地託管,又省事還省錢,老百姓嚐到了甜頭!今年的合同簽約率不斷提升,老百姓心裡算的更清楚呢!"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目前,該公司已組織各類農業機械670餘臺(套),購買植保機械16臺,組織成立了483人專業服務隊伍,提供田間管理服務,與農戶簽訂農機社會化服務作業合同1萬餘份,託管土地面積達10萬餘畝。

河南澠池:土地託管破解“誰來種田”難題

農業科技報全媒體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