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已經打入莫斯科,日本爲何沒幫希特勒夾擊蘇聯?

tdjrx


在德國閃擊蘇聯後,日本當時出現了兩種選擇,一種就是趁勢北進,聯合德國徹底消除北方的隱患;另一種就是趁德國牽制著蘇聯,使日本的北方壓力大減,應騰出力量南下,建立自給自足的態勢。兩種選擇即使在陸軍部內部也產生了極大的爭論。



尤其是日本陸軍省的態度對北進方案帶來很大的牽制作用,陸軍省認為蘇德戰爭並不會像德國所預計的那樣樂觀,日本以武力解決北方問題必然需要大規模的戰略物資,而這些資源必須求之於南方,由此判斷強行解決北方問題是危險的,他們認為在北進前先南進以確保戰略資源之需求。


最終日本在蘇德戰爭即將發起前制定出了自己新的國策,即暫不介入蘇德戰爭,只是秘密做好對蘇作戰準備,只有在蘇德戰爭的進展情況對日本極為有利時,才行使武力解決北方問題。保持可能對英美作戰的基本態勢。

隨著7月份英、美、荷凍結日本資產,南方的形勢給日本大本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8月份日本陸軍部做出了無論蘇德戰爭如何演變,打消在1941年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專心致力於南方的決定。至此日本陸海軍開始全面加強對英美的戰爭準備。也就是說不管德國在東線戰場有多大進展,日本都不會協同德國夾擊蘇聯,日本的目光已經全面轉向了南方的英美。


小小狼王


首先糾正一下題主的說法,德軍並沒有攻入莫斯科,這點上希特勒不如拿破崙,拿破崙還去莫斯科睡了幾天,德軍只是望見了紅場上教堂的塔尖。

日本和德國東西對進夾擊蘇聯?其實這是很多人的一個意想,是個偽命題,希特勒都沒指望著出現這種情況,只是簽訂同盟後,希望日本能夠讓蘇聯有所顧忌,在東方牽制一下蘇聯的兵力,就己經足夠了。為什麼這麼說?

有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蘇聯版圖橫跨歐亞大路,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可其國家重心是在歐洲,東方領土只是少數戰略重點城市,中間是大量的原始森林,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無人區。如果日本從東面發起進攻,就算很輕意的拿下了東方几個要塞城市,蘇聯只需要破壞掉橫穿西伯利亞的鐵路,日本部隊就不可能到歐洲去幫助希特勒夾擊蘇聯核心城市了,幾十上百萬日軍的路途補給問題都無法解決,哪裡還談得上支援?

在德國和蘇聯撕破臉之前,日本就和蘇聯在諾門坎有過交手,日俄為爭奪中國東北利益明裡暗裡交手幾十年,甚至發生過日俄戰爭。日自明治維新,校仿西方經濟軍事崛起,有幾個關鍵事件,一是甲午戰爭,確定了他們亞洲最強的信心,但與歐洲列強比,他們仍然心中沒底,就找了個日薄西山的軟柿子_沙俄,在東北比試了一下,結果贏了!這讓日本信心爆棚,隨後才敢趁一戰德國戰敗,去搶佔德在中國山東的利益,後面甚至去偷襲珍珠港,挑戰美在亞洲利益。可是在諾門坎,日軍是見識了經過幾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後的蘇聯,在軍事、武器各方面的實力,不是日本挑戰得了的,所以戰敗後,老老實實簽了蘇日和平條約,並承諾決不加入歐洲戰事。

日本向來如此,得勢便張狂,可一但把他打趴下,他比誰都孫子。對付日本始終是這一條,強過他,狠揍他。無論是在什麼時候,什麼領域。





淨月暖陽


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始終沒有出色的戰略指導,但是不主動進攻蘇聯,倒不失明智的戰略決定,也是為數不多的理性決定。

1941年,日本將戰略進攻的方向調整為南下,那是必然的選擇,而且甚至可以說是根本就沒有選擇的餘地。既然都要準備南進了,怎麼還可能去主動招惹蘇聯?


魯爾區淬火


日本沒那個能力。諾門罕一戰,日本自知不是對手,而北上夾擊蘇聯,也不符合日本的戰略訴求。日本南下進攻東南亞,為的是獲取橡膠、石油等戰略資源。日本與德國的結盟,其實也是各懷鬼胎。像日本這種民族,跟誰也弄不了一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