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對很多人來說,提到拉祜族,就會想起《蘆笙戀歌》這部電影。我們今天要聊的,是它背後的故事。

拉祜族的第一部電影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電影《蘆笙戀歌》的劇照

1957年拍攝的電影《蘆笙戀歌》有一首插曲,名字叫《婚誓》。這首歌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根據拉祜族民歌改編。因為這首歌的旋律打動人心,所以在傳唱的過程中,人們直接把電影的名字,當作了歌的名字。

《蘆笙戀歌》是根據彭荊風的小說《當蘆笙吹響的時候》改編的電影,講述了生活在瀾滄縣的拉祜族群眾的故事。1981年,彭荊風重訪瀾滄,當地一位拉祜族群眾對他說:“解放30年了,還只有一部描寫我們拉祜人的電影,你再給我們寫一部吧。”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拉祜族的蘆笙舞

確實,關於拉祜族的電影,《蘆笙戀歌》是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電影裡,1947年,拉祜族青年扎妥,因為不堪忍受國民黨匪軍的壓迫,逃進原始森林,茹毛飲血,生活了三年。聽起來不可思議的故事,對於當時的拉祜族群眾,卻是真實的生活經歷。解放前,拉祜族可謂是個苦難的民族,一直受到封建領主和反動政府的殘酷統治,大部分地區處於封閉落後的狀態。電影背後的那段真實歷史,是一個民族在特殊時代的特殊歷程。

瀾滄,《蘆笙戀歌》的故鄉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彭荊風(1929年11月-2018年7月)。其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1949年參軍,1950年隨軍到昆明的彭荊風,親身參與了這段歷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雲南邊疆地區,還有一部分國民黨匪軍殘留。到1952年,在雲南持續了兩年多的剿匪鬥爭已臨近尾聲,只有滇南的瀾滄地區,還在艱難地進行戰鬥。1952年,為了尋找創作素材,彭荊風來到了在瀾滄大黑山進行剿匪的滇南戰鬥連隊。海拔2516米的瀾滄大黑山是拉祜族群眾聚居的地方。彭荊風駐紮在卡馬寨,這是個拉祜族村寨。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拉祜族寨先祖龕

大黑山,山高林密,地處邊境,歷史上一直是慣匪出沒的地方。不少拉祜人受不了匪徒的迫害,逃進原始森林裡成了“野人”。拉祜人愛吹蘆笙,彭荊風認為或許就是因為“他們的悲慘遭遇無處傾訴,只能融入蘆笙調裡”。

在大黑山,看到的拉祜族群眾的生活,聽到的拉祜族群眾的故事,最終被彭荊風在1953年的秋天寫成了短篇小說《當蘆笙吹響的時候》。

解放大黑山和當年的民族工作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快樂拉祜人,拉祜家庭的全家福

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再到瀾滄,看到的已然是和諧安逸的生活場景,處處充滿生機和活力。如今瀾滄的幸福和活力與當年部隊在瀾滄所作的努力密不可分。活躍在瀾滄的土匪頭子是國民黨殘軍的連長,但其中一些土匪卻是當地被欺騙加入的少數民族。彭荊風回憶起當年的經歷:我們的部隊面對土匪有絕對優勢,不怕打仗,只怕群眾不理解。“當地群眾起初也不相信我們,要徹底清剿土匪,工作很困難。這種狀況下,我們就開始深入少數民族當中做群眾工作。”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滇南採風中的彭荊風

部隊的做法是在彭荊風駐紮的卡馬寨辦了一所學校,彭荊風擔任學校的老師。全寨子共三四十個孩子都來上學:一起唱歌、識字、聽老師讀報紙,講時事。孩子們覺得新鮮,很用心,回家還說給他們父母聽。寨子裡的拉祜族見他們的孩子短時間裡就長了很多見識,對部隊也更親近了。

在讀書識字的同時,部隊還把這些孩子組成宣傳隊。帶孩子們去附近拉祜族、哈尼族村寨,通過唱歌、跳舞宣傳民族政策。從那以後,協助部隊戰鬥、主動報告匪情的人也日益增多。這一系列民族工作的開展,使得大黑山的匪徒被很快剿滅,拉祜族群眾終於實現瞭解放。

這段歷史,被彭荊風改編後,放在了電影《蘆笙戀歌》裡。電影裡,成為“野人”的扎妥,在新中國成立後一年,終於被解放軍救了出來。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邊縱部隊進軍雲南行軍途中

電影裡的故事表現了真實的歷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民族工作也是部隊工作的一部分。最早抵達邊疆民族地區的就是部隊,部隊對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也很熟悉。雲南“邊縱”(編者按:邊縱的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的戰士,長期活躍在民族群眾中,對雲南的實際情況也十分了解。所以,部隊在對敵鬥爭時一直很講策略。當時的政策是“慎重穩進,團結上層,發動群眾”。

“‘文革’以前,尤其是1957年‘反右’以前,雲南的民族工作做得非常好,解決了許多重要的歷史遺留問題,實現了邊疆民族地區的轉變。那時候,政府機構還比較小,但工作成效很高。”有親身經歷的彭荊風這樣評價雲南的民族工作。

“蘆笙”如訴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於彥夫(1924-),原名於景霖,導演。代表作品有《蘆笙戀歌》《創業》《黃山來的姑娘》等


1954年1月,西南軍區舉辦“文藝檢閱”,《當蘆笙吹響的時候》被評為二等獎,還獲得了由賀龍和鄧小平簽發的獎狀。這年的4月,當時西南地區唯一的文學刊物《西南文藝》以頭條位置發表了這篇小說。1956年7月,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於彥夫給彭荊風寫了一封信,說他很喜歡這部小說,想拍成電影,希望彭荊風進行電影劇本改編。彭荊風接受了這一請求。

音樂常常是電影的畫龍點睛之筆,導演於彥夫約請了在40年代曾留學日本的作曲家雷振邦來為電影配樂。雷振邦雖然從事電影配曲多年,但並沒有寫過少數民族題材的音樂。1955年,雷振邦和導演、演員一起來到瀾滄的竹塘鄉,他們深入瀾滄拉祜族地區瞭解民情風俗、蒐集素材。在瀾滄,雷振邦把當地一首動人的拉祜族歌曲,最終改編成了《婚誓》。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丨雷振邦(1916-1997),著名作曲家,代表作有《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蘆笙戀歌》等

鮮為人知的是,原本,在拉祜族文化中,《婚誓》改編前的原曲,講述的並非是愛情故事,而是開天闢地的故事。拉祜族創世史詩《牡帕密帕》說,正是有了開天闢地,拉祜族的祖先才從葫蘆裡走了出來。1957年,電影上映了。當時的校園是電影熱映的前沿,影片受到了新一代年輕觀眾的狂熱追捧。電影上映的第二天,很多校園都在唱同一首歌:“阿哥阿妹的情意長……”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拉祜人的蘆笙,從遠古一路吹來,吹走了剝削和壓迫,吹來了自由和幸福……
蘆笙”如訴:《蘆笙戀歌》和一段拉祜族的往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