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abstract

阿甘為何能夠成功?很簡單,四個字:制心一處……

keywords

觀卦;福澤諭吉;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關於這個世界

人的分類方法很有多種

就像藝術

按存在方式分

可分為時間和空間

按審美方式分

可分為聽覺和視覺

按表現方式分

還可以分為再現和表現

……

所以這裡對人的分類

只是從認知的維度來進行

而且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其價值在於:

有這樣一個區隔

會對人際交往帶來主動性

因為你的親密朋友認知水平的平均

約等於你的認知水平

01

,

我把人分為三類:

愚、聰明、大智若愚

三者的分類符合正態分佈的規律

其中,聰明人佔到約80%

所以我常說:這個世界從不缺聰明人

缺的是愚人和大智若愚之人

人人皆想變得聰明

而我卻以聰明為不齒

為何如此說呢?

02

,

先說什麼是“愚”?

愚就是愚鈍

簡單說就是反應慢、理解力差

其處世之道是“以簡單對簡單”

如《易經》的“觀卦”

初六的爻辭是:

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這裡的“小人”指庶民

“童觀”指見識淺薄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

普羅大眾無知,這是必然的情形

所以說沒有過失

但對身負教化的人來說,則是恥辱

這類人屬於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一根筋的單純,往往前後不能兼顧

如果屬清澈未染倒還好

但若為無明所障

基本陷進去就出不來了

03

,

清澈未染者,如阿甘

阿甘的智商只有75

一般來說,這類人是絕難成功的

卻陰陽互易,劣勢反成了優勢

智商低,對外界反應的遲鈍

意外地留存了人性的“真”與“善”

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他答應他的好朋友布巴和他一起捕蝦,後來布巴在越戰中身亡,他沒有忘記自己當初的承諾,為了紀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憑著一股愣勁,白手起家成為億萬富翁,然後按僅只是口頭“對半分”的約定,把布巴的那一份給了布巴的媽媽……

04

,

他的母親教導他:

財產不用太多,一個人用不了多少

多餘的錢只是用來炫耀

我想: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05

,

那麼,什麼又是聰明?

其處世之道是“以複雜對複雜”

繼續看“觀卦”的第二爻

六二,爻辭是:

闚(kuī)觀,利女貞

“闚”同“窺”

意思是從小孔、縫隙或隱蔽處偷看

古代女性不能拋頭露面

所以瞭解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窺”

這樣就易形成佛法所說的“二邊見”

墮於兩端,而不能秉持中庸

所以,我所說的聰明正是

社會上無處不在的營巧之術

聰明人喜歡“zuo”

就是“no zuo no die”的“zuo”

不“zuo”顯示不出他的聰明

結果不過是畫蛇添足、徒勞無益

人一旦動了機心,就偏離了正道

正所謂: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

無道有術,則止於術

教人如此行為的

如成功學、職場攻略、炒股秘籍等等

06

,

所以,我所言之聰明人

實際就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福澤諭吉這樣說過:

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不論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社會上下愚和上智的人都很少,大多數是處於智愚之間,與世浮沉,庸庸碌碌,隨聲附和以終其一生的,這種人就叫做普通人,所謂輿論就是在他們之間產生的。這種人只是反映當時的情況,既不能回顧過去而有所反對,也不能對未來抱有遠見,好像永遠停滯不前似的。

07

,

如果從認知層面上來看

“闚觀”比“童觀”高一維

後者是幼稚心,萬物混沌一氣

前者是分別心,給萬物起了名字

還分出了好、壞、美、醜

到此是一凡夫的正常境界

我們說80%的人都在層次上

此兩者為“正”與“反”

“闚觀”是對“童觀”的否定與進階

後面必還有一個“合”的過程

這才是辯證法的完整演進

辯證法是非常重要的思維模型

我們後面會專設一期來講這個

08

,

這個“合”就是我們要說的

人的第三個層次:大智若愚

顧名思義,就是大智慧的人

在普通人看來反倒像是一個傻瓜

所以凡夫識別不了大智慧

故而要

“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因為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能力範圍

聰明人不會吃虧,可言之精明

做生意的人精明過頭

就叫“無奸不商”

還好,總有一些生意人

恪守本分,心懷天下

我們便稱他們為“企業家”

所以做人的三個層次

若從商業的角度來詮釋

就分別是:買賣人、商人、企業家

09

,

聰明人生怕吃虧

大智若愚的人卻將吃虧當福

廣結善緣,心寬路也就寬

此即:海納百川

如果我們再回過頭來看

阿甘為何能夠成功?

很簡單,四個字:制心一處

——一個人若能同時做到

“海納百川”與“制心一處”

此人將無可限量

10

,

愚人從不知有捷徑

聰明人有捷徑必走

大智若愚的人則是了悟

所有的捷徑其實不過是更遠的彎路

11

,

“大智若愚”便是迴歸於道

​“以簡單對複雜”

化繁為簡,從多到“一”

辯證地“回到”混沌晦濁的整體

如萬物初開,生機無限

能至之者幾稀

故只點到為止

12

,

世界與人都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

今日為“愚”,明日或變為“智”

禪宗說得好:

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切不可“刻舟求劍”

把名言當作了實相

- PS -

“愚、聰明、大智若愚”,此為人之所“成”;上期說的“格局、人品、才華”乃是人之所“能”;如何從“無能”到“能”?則是人之所“為”,即:修行的路徑,這個以後再說。

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世界最缺兩種人,有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