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MIHO MUSEUM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在国内,有这么一篇耳熟能详的文章《桃花源记》

在日本,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称之为“桃花源”

由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大师亲手打造的日本“美秀博物馆”

从1997年落成至今,依旧闻名遐迩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贝聿铭,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大师不拘于传统的建筑,将光线与建筑结合表现的淋漓精致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卢浮宫博物馆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我肯定来这里的人将会明白我是有意识地令此美术馆与自然融为一体。”——贝聿铭

美秀博物馆藏匿在Shigaraki城山区的森林之中,距离日本的京都、大阪市区都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进入美术馆,首先会通过桃谷间,春天还可以在这里欣赏樱花。

“复行数十步,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一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银色隧道映入眼帘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樱花季时的隧道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贝聿铭大师表示自己的想法是将中国故事中的“桃花源”献给美秀博物馆的创始人,Mihoko Koyama女士。

隧道的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风景。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踱步几里,走过隧道,跨越一条钢铁吊桥,便来到美术馆的主入口广场。

为了不破坏生态,贝聿铭选择了在山中挖一条隧道

再造一座长120米,由96跟钢索拉起来的吊桥跨越山谷来链接两端

“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进“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灵感。” —— 贝聿铭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到达桥的彼端,一眼望去,博物馆似乎只有几座建筑

实际上,为了保护环境,美秀博物馆百分之八十的建筑都存在于地下,这样建筑就与周围的环境更融洽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贝聿铭讲究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他以四角锥为基础,使整个建筑构建在几何学的形式上,用四角锥创造出类似山峰或峡谷的形式。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博物馆的入口的自动门也是一道风景,贝聿铭大师巧妙运用远借手法,圆门中俨然一幅风景画作。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大厅另一个方向运用了临借的手法,一棵迎客松屹立在窗外,构建出一幅别有风味的画面。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室内被玻璃屋顶洒落的光线与柔和的米白色石灰岩墙壁所包围,似乎空间与远处的山已经融为了一体,处于山中,生于山中。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屋顶整体的立体框架结构,是以三角形的简单几何学方式组合而成,呈现出结构之美。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美秀美术馆由北馆和南馆构成,北馆主要展示日本美术品,南馆专门展示世界古代美术品。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展馆内多运用光影的原理,制造不同的天窗装置,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营造光影的交错。

一些细节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后记

創館理念

桃花源就在此處

1997年11月,MIHO美術館於滋賀縣信樂綠意盎然的山間開館。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Mrs. Koyama Mihoko:1910~2003)秉持「透過美術的力量,創造美麗、和平與歡樂的世界」的理念開始蒐集藏品,除了豐富多彩的日本美術品以外,也囊括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南亞、中國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古代美術品。

設計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等著名建築的貝聿銘博士,為美術館打造了一條櫻花步道,穿過步道盡頭的隧道和橋樑,即可抵達。此構想正是源自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陶淵明«桃花源記»――筆下的世外桃源。桃花源記描繪一個漁夫迷路後,循著香氣芬芳的桃花林進入一座洞窟,而洞窟彼端是一片理想樂園的故事。村落裡人人安居樂業,漁夫也被招待到村民家裡盛情款待。

我們希望來館者能在這片充滿四季繽紛景致的現代桃花源,充分享受由瑰麗大自然、建築、美術品及美食交織而成的和諧樂章。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關於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

追求美的心

小山美秀子(Koyama Mihoko)女士在1910年生於大阪,成長於對日本四季節慶活動與習俗極為重視的家庭。女子學校畢業後,因嚮往高尚情操而進入東京自由學園就讀。小山女士深受「人生在世,就應為社會奉仕」這句本於基督教精神的教誨感動;透過住校生活學習到的「生活即教育」及「獨立與協調的精神」,奠定她往後人生的基礎。

其後,小山女士結識哲學家暨精神性導師岡田茂吉(1882~1955)先師,並終身奉其為恩師。岡田先師提倡「真正的文明世界,換言之即為『美的世界』,也就是『藝術的世界』」,小山女士也在其帶領之下一心一意踏上信仰之道,創立神慈秀明會。

小山女士承繼了岡田先師的思想,秉持著「追求並接觸美麗的事物,可培養出高尚情操,進而孕育出美麗社會」的信念,為世界和平與幸福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部分馆藏

透過美術的力量,創造美麗、

和平與歡樂的世界

MIHO美術館藏品源自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40多年來收藏的茶道用具、神道與佛教美術、書畫、陶器、瓷器、漆工等多姿多彩的日本美術品。

在不知不覺中,這些收藏品與「透過美術的力量,創造美麗、和平與歡樂的世界」的理念結合,進而發展出打造美術館的構想。與貝聿銘建築師的結緣讓此構想得以實現,館藏也慢慢擴展至來自全球各地的古代美術品。

目前由日本到古代近東的館藏約有3,000件,其中的250~500件作為常設展品公開展覽。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Bust of Youth1st century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Wine Vessel: Fang Lei4th century B.C.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Medallion and Animal Carpet16th to 17th century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Buddhist Votive Stelesecond quarter of 6th century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Sheanked Bell:Nao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Bowl with Tortoise Design

深度解读|贝聿铭在日本造了一座博物馆,美成了桃花源

Cypress F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