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皇帝設立的鐵牌,是誰膽敢移走

明朝初年,朱元璋鑑於歷代宦官干預政治的教訓,對宦官立有種種規定,不許宦官識字,不許兼任外臣,不許超過四品,並在宮門前立了一塊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對宦官的各種制約從朱元璋到惠帝朱允文都執行得相當嚴格,自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宦官在朱棣身邊起了一定作用,永樂年間便對宦官有所委任。從命名上可見一斑,宦官原來只有監正,副監等職,永樂時改監正為太監,一個“太”字,標誌著宦官地位的提升。

朱皇帝設立的鐵牌,是誰膽敢移走

朱元璋

從此太監慢慢正式滲透入大明的國家行政,出使國外,參與軍事,插手經濟領域,甚至在永樂皇帝駕崩時太監和大學士密謀暫不發喪,實際上太監在永樂年間已經深度參與政事。

到了宣德年間,宮裡設立“內書堂”,培養小太監讀書寫字,太監懂了文墨,通了古今,呆在皇帝身邊可以讓皇帝省心省力,幫助皇帝硃批文件成了司禮監的例行公事。司禮監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漸超出了內閣,從制度上使太監干政成為必然。

太監王振以前讀過書還當過教官,自閹後被派往東宮陪太子朱祁鎮讀書,王振知道眼前人是大明將來的皇帝,就極盡奉承,挖空心思討朱祁鎮的歡心,兩人形影不離,關係密切。

朱皇帝設立的鐵牌,是誰膽敢移走

英宗朱祁鎮

等到英宗朱祁鎮繼位做了大明皇帝,但他還是個孩子,當時的張太后是一位有政治頭腦的女人,她以不破壞祖宗法度為由,拒絕大臣們請她垂簾聽政,並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老臣輔政。這時的王振因有太后和三楊在,狐狸尾巴還夾著,只是搞點兩面派小動作,稍有一點干政的苗頭就引起楊溥的注意,提醒太后鄭重挑選皇帝的近侍。

一次太后傳喚三楊,講了一番各位都是三朝老臣,應該同心輔佐皇帝治國安民的大道理,馬上又將王振招來,嚴厲訓斥他在皇帝身邊有不軌行為,應當賜死。侍衛刀都駕在他脖子上了,嚇地王振魂飛魄散,在皇帝和大臣的求情下,太后表示只要以後絕不幹政,暫時寬恕了他。

英宗在位七年以後,張太后過世,王振抓住莊簡王朱佐敬向楊榮行賄一案不放,楊榮受不了沉重打擊而憂憤至死。楊士奇又被牽涉到兒子行兇案,引咎辭職不理政事,三楊中只剩下楊溥,年老體弱勢單力孤。

朱皇帝設立的鐵牌,是誰膽敢移走

王振

制約王振的勢力越來越小,王振憑藉英宗對他的信任日益跋扈起來。朱元璋在宮門前立的鐵牌,雖然自成祖以來各種規矩被破壞,但這塊鐵牌一直沒人敢動,直到宣德年間還立在那裡。隨著王振野心的膨脹,每當看見鐵牌就格外覺得刺眼,他命人摘掉鐵牌,英宗也不過問,其他大臣更是巴結他還恐之不及。

從此以後,王振肆無忌憚地公開樹立黨羽,擴大勢力,大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時投機之徒鑽營取巧,同流合汙者升官發財,行賄討好者步步高昇,耿直剛烈者謫戍荒蠻,政見相左者治死獄中,朝堂上下烏煙瘴氣,吏治官場唯王振是瞻。

王振的權勢炙手可熱,其黨羽也胡作非為,一直要到土木之變後,這股勢力才被徹底剷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