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蚝鄉」陽江紅光村村民家庭年收入可達三十萬元

“中国蚝乡”阳江红光村村民家庭年收入可达三十万元

“中國蠔鄉”陽江紅光村。上城公安供圖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中國蠔鄉”陽江紅光村村民家庭年收入可達三十萬元

中新網陽江9月28日電 (陳錦堯)“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網絡主題活動廣東行活動28日來到陽江市陽西縣程村鎮紅光村。紅光村養蠔歷史已有200多年,目前年產鮮蠔4.5萬噸,全村80%以上村民從事養蠔業,被譽為“中國蠔鄉”。目前,紅光村的生蠔、蠔豉、蠔油等“蠔產品”暢銷全國各地,村民依靠養蠔業,有的家庭年收入可達三十萬元。

全村世代養蠔 各戶年收入超十萬元

紅光村位於程村鎮東南面,距鎮區6.5公里,總面積13平方公里,總人口3225人。全村海岸線長2.5公里,養蠔總面積達4.3萬畝,年產鮮蠔4.5萬噸,總產值2.7億元。

該村80%以上的村民從事養蠔業,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8600元,村集體收入達到33萬元。在紅光村養殖場地飽和的情況下,有不少的紅光村民帶著嫻熟的養殖手藝,將養蠔業務拓展到珠海、深圳和台山等多個地市。

一直從事養蠔業的紅光村村民謝錦秀,已經養蠔30年,說起養蠔,他一臉驕傲:“我們這裡的蠔是最好的蠔,味道鮮甜,口感爽脆”。謝錦秀有兩兒兩女,他的兩個兒子仍然從事著養蠔業,父子一同親手從珠海等地進口蠔苗,出海吊樁。謝錦秀一家,憑藉養蠔,年收入三十幾萬元。

“中国蚝乡”阳江红光村村民家庭年收入可达三十万元

村幹部展示“吊樁”養殖技術。主辦方供圖

優越養殖環境、先進養殖技術共同孕育“好蠔”

紅光村獲得“中國蠔鄉”的美譽,村民透露,這裡能夠養殖出肥美生蠔的“獨家秘方”,就是紅光村的紅樹林。

紅光村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立於2000年,是粵西地區除湛江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外,僅存的連片面積較大的天然紅樹林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5萬畝,中心區有林面積達6500畝。

程村鎮委書記雷敏表示,紅樹林對海水淨化、空氣淨化都有很強的作用,海水清澈就能滋養出豐富的微生物。以微生物為食的蠔,在這裡自然長得又肥又大。

紅光村能產出優質蠔,還和當地先進的養殖技術有莫大的關係。養蠔多年的村民表示,過去養蠔用的是“放養”:放置固定的蠔排,然後等待蠔自然附著。從1997年開始採用膠絲繩粘蠔吊養,就是將蠔苗取下,按照背靠背,將蠔苗粘在膠絲繩中再放到蠔棚中吊養,每條繩長2米,共貼9對18只。

“吊養”工序簡單,操作方便,且大大提高吊養密度,減輕蠔棚的承受力。同時利用繩子的隨浪性,增大和延長蠔的攝食空間及攝食時間,使所吊養的蠔易大快肥。

“中国蚝乡”阳江红光村村民家庭年收入可达三十万元

村民在漁船上處理打撈上岸的蠔。主辦方供圖

據陽西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站長黃文偉介紹,紅光村還使用三區養殖法,也就是日常將蠔放置於自然養殖區,等到開賣之前就換到育肥區,有自然災害到來之時,就將蠔轉移到防病害區,三區並行,可以大大減少蠔的損亡。

“蠔協會”助力紅光村變身“文明村”

紅光村地勢佔盡天機,但資源總歸有限,當記者問到村民間是否會有“地盤之爭”。陽西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張文秀表示,村民之間很和諧,村“兩委”和“蠔協會”發揮的作用都不小。

陽西縣程村鎮紅光蠔協會成立於1992年,2002年正式通過民政等有關部門確認登記註冊。紅光蠔協會自成立以來,幫助養蠔專業戶解決生產和銷售問題,協調解決養蠔戶之間的各種矛盾糾紛,積極為養殖戶做好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工作,並建立購銷網絡,使產銷實現一條龍的運轉模式。

近年來,紅光村先後被授予“國家級近江牡蠣吊養標準示範區”“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廣東省‘五個好’村黨組織”、廣東省“文明村”、陽江市十大最美鄉村等稱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