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市民政局

為貧困村插上騰飛的翅膀——市民政局駐村幫扶結碩果




長治市民政局



為貧困村插上騰飛的翅膀

——市民政局駐村幫扶結碩果


一條通往村莊的“懸崖路”曲折蜿蜒,一棟嶄新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拔地而起,新建的四間惠民週轉房整潔待命,兩個自然村終於有了“村村通”水泥路……行走在武鄉縣豐州鎮興盛堖村,處處乾淨整潔,煥然一新,再也不是以前的破舊模樣。在這成績的背後是市民政局3 年來真抓實幹、大力推進駐村幫扶工作的辛勤努力。

興盛堖村位於縣城西南部,有農業人口175 戶、457 人,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1 戶、127 人,是省級貧困村。全村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耕地面積1270 餘畝,土地貧瘠,產業單一,經濟落後,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狀況嚴重滯後,群眾想富盼富願望強烈,迫切要求改變落後現狀。

脫貧攻堅工作伊始,市民政局挑選精兵強將,將懂扶貧、會幫扶、善協調的福利院副院長王尚聚派任駐村扶貧隊長,將懂黨建、會調解、善溝通的年輕後備幹部牛君偉派任第一書記,併為該村61 戶貧困戶安排優秀黨員幹部入戶結隊幫扶。為確保幫扶工作取得實效,局黨組還與幫扶的黨員幹部“約法三章”,要求大家思想上重視、方法上注意、作風上勤廉務實,工作隊要把制訂幫扶計劃作為開展工作的基礎,“第一書記”要把整頓渙散支部作為第一責任。

經過深入走訪調研,幫扶人員發現該村有三個突出的問題:一是村“兩委”組織鬆散,村幹部年齡老化,黨員知識老化;二是村集體經濟薄弱;三是基礎設施和產業滯後。針對這些問題,他們及時向局黨組進行了彙報,並在反覆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科學制訂了涉及黨建、基礎設施、精準扶貧、鄉村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幫扶計劃,對整治村容村貌、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幫助養殖業發展、引進資金項目等方面明確了具體要求和時限。工作中,工作隊更是牢牢把握“輸血”更要“造血”,“扶貧”更需“扶智”的指導思想,形成了抓產業發展,促基礎設施改善,抓公益投入的扶貧工作鏈。

2017 年,駐村工作隊牽頭成立了興盛堖村委“星玲養殖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 村委+ 貧困戶”的模式,對養殖戶給予信息、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幫助他們積極發展土豬養殖。工作隊還協調村養殖戶與武鄉縣大象集團對接,生豬出欄後,直接由大象集團按市場價格全部收購,解除了養殖戶的後顧之憂,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同時,市民政局更是圍繞改變村容村貌,提升村居環境,投入資金10 萬多元,高標準修建了排水溝,對村內道路、小街小巷周邊進行了整治綠化;為了讓老年人有個寬敞的活動場所,投入21.7 萬元,新建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己投入使用);為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協調相關部門,爭取資金170 多萬元,修通村級出口路2.4 公里;協調縣扶貧辦,爭取資金30 多萬元,為兩個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目前正在協調實施的項目還有:協調市農發辦預投入資金1000 多萬元,新建武鄉縣小米深加工體驗園區項目;協調縣農發辦預投入資金100 多萬元,新建500 頭黑豬養殖項目;市民政局配套資金7 萬元,用於購買豬苗(資金已到賬);協調縣城建局,投資7 萬多元新建困難群眾週轉房四間。

如今,村裡的環境衛生好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們的增收門路多了,生產觀念也轉變了,一張張淳樸的臉上笑開了花。而市民政局將繼續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脫貧致富的路上為村民們保駕護航,積極踐行“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的脫貧諾言。

(作者系市民政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秦國孝)

監製:劉飛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