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祕密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孩子有自己學習和探索的節奏,家長可以試著去感受和理解孩子,試著不再對孩子說“快點,快點”。

不把孩子的磨蹭問題當做自己的問題,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試一試說不定生活會輕鬆很多。

01

最近,發生在兒子身上的一件小事,改變了我對“磨蹭”的偏見!

那天有事不得不早起,6:30叫醒兒子,沒睡醒的他有點煩躁和賴皮。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想著7:00就必須從家裡出發,我就催促他“快點穿衣”。

看他愣在洗漱臺,催促“快點刷牙”;看他有一口沒一口地吃飯,催促“快點吃飯”。

催促次數越多,越覺得孩子是故意和我唱反調,做什麼都不上心,磨磨蹭蹭只會耽誤時間。

出門時,我很不友好地把襪子扔給他,加一句:“趕快穿。”

這時兒子坐在地上,怎麼也穿不好,心急的我打開門,他卻“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快不了了!”

看著崩潰的兒子,我突然醒悟:一大早,就把自己的焦急間接轉嫁給了孩子,快節奏、緊迫感早已破壞了孩子的思維能力。

他爆發了情緒以後,更加挫敗地坐在地上,可憐兮兮地看著我。

“慢一點也沒關係,媽媽等你!”

這句話,好像有魔力一般,他迅速地穿好了襪子。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龍應臺曾說過:“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5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02

教育,有時候就是慢藝術,做父母的不能急,也不能催。

只有父母淡定了,孩子才有機會按照自己的生命軌跡去長大。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前段時間放假,我沒有去外邊玩,就每天帶兒子在附近的公園遛圈。

有一次路過一個撈小魚的小攤前,很多公園都有這個項目。一個方方正正的鐵皮做的小水池裡放著一群小金魚。孩子們就拿著撈魚的小網在裡面撈小魚。

很適合兩三歲的寶寶鍛鍊小手的靈活性。而且那些喜歡魚兒的孩子更是愛不釋手。

我看到小池邊坐了好幾個孩子。但有一個穿著黑衣服的小男孩非常惹人注意。因為他的媽媽一直用手抓著他的小手在池子上比劃著,嘴裡也沒停下:“這邊,那邊,快點,你怎麼笨,快點,做什麼事都慢”。

孩子很不舒服的樣子,但站他背後的媽媽沒有覺得,他們身邊的小盆裡已經撈了很多的魚。不過都是媽媽的功勞。

在父母眼裡,撈魚就一定要撈一盆,一網撈上三四條才叫厲害。

但其實孩子完全可以自己慢慢地用小網跟著一條小魚,一直尾隨著跟著,也可以小心翼翼地撈起,甚至放過這條嚇壞了的小魚,挺好玩的。

當然,孩子也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就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

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03

很早之前,一首《媽媽之歌》曾在國外網站被瘋狂播放。

創作並演唱《媽媽之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

48歲的她,是3個孩子的母親,一次靈感乍現,她將自己在平時生活中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

整首歌只聽到一位母親急切的、不容置疑的催促: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快起來!然後記得疊被子!會熱嗎?會冷嗎?你穿那樣出門嗎?你的書,你的便當,你的作業呢......

整首歌曲的意思,簡而言之就是:“快點,快點啊,不然就來不及了!”

很多時候,父母的催促,往往來自內心的焦慮。一個磨蹭的孩子會讓父母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害怕。

因為慢了不行,落後就晚了。這是很多的父母內心的擔憂。他們常常擔心:

孩子都一歲了,牙齒沒長几顆,是不是有問題?

孩子1歲半了,還只會叫媽媽,不會說其他的話,是不是有問題?

孩子讀中班了,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是不是落後了?

孩子讀小學二年級,要不要給他報一個課後提升班?班上的同學大部分都報了。

焦慮的父母,是當下教育的一個通病。很多人一邊指責著應試教育,一邊又給孩子不斷地加碼培訓,一個班又一個班的補課。

當父母無法克服這些焦慮,將這些焦慮轉嫁給孩子時,傷害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很多興趣班不是孩子的興趣,很多的提升班讓孩子除了分數提升,其他能力一概不問。

現實生活中,當孩子不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去行動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地催促孩子做同一件事。

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內疚不安,但催促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從內疚變成不耐煩,最後上升為反感、討厭,甚至憎恨父母的這一行為。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有名的效應,叫超限效應——由於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

被反覆催促的孩子,心理活動會慢慢開始變化,最後就是被“逼急”了,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總而言之,越是被父母催促,孩子的反抗心理愈發高漲。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父母應該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慢一點,不著急。

04

心理學家說:只有給足孩子時間去體驗,他們才能從實際生活中明白,自己是誰,要做些什麼。

喜歡在屁股後面催促的父母,總是會擔心:如果不催孩子,孩子會不會更加放飛自我,把該做的事情搞得一團糟?

當然,可能會,但不會一直都那樣!

孩子也會討厭麻煩和問題,如果知道是自己拖延導致的問題,自己也會反思和想辦法,然後調整自己的內在狀態。

倘若是一直按照父母的節奏,匆匆忙忙地做每件事,孩子永遠也弄不明白什麼事是自己的,什麼事是別人的,一旦生活出現問題,他不會意識到這是自己的責任,而會怨恨催促者。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就算趕時間,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這樣做:

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

“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

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

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提供自主選擇

“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

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

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坦誠地表達當時感受

別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緒。

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

朋友給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她兒子球球,6歲的小男孩,那天站在門口不願意穿鞋。

她主動要求幫忙,球球還是不穿,反覆了三次之後,她氣得狠狠地把鞋子扔到地上。

球球看到媽媽扔了鞋子,被嚇愣了。

平靜了一下,她對兒子說:

“球球,媽媽現在要送你上校車後,才能去工作。今天有很重要的會議,不可以遲到。可是,你這樣,媽媽上班就真的要遲到了。”

“在我心裡,你上學也很重要!但是你不穿鞋,我們就不能出門,媽媽現在特別生氣,很想打你屁屁,可又捨不得,所以,我只能把你的鞋扔了。”

球球聽到她說,他很重要的時候,表情慢慢地放鬆了下來。

聽媽媽說完,完全明白了媽媽的處境,然後就乖乖地穿上鞋了。

请尊重孩子的磨蹭,90%的父母不知道的秘密

父母陪伴其實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長,幫助孩子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象與現實,言語與行動。

他既能發現自己,也能從這些自我安排中瞭解他人,最終形成自我與世界的認知。

真正毀掉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 END -

來源|親寶寶育兒

文章|名校君整理

名校君(Wechat ID: mingxiaojun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