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祕密保護《四庫全書》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的戰爭,戰火彌浸中華半壁河山。此時浙江大學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率領下,踏上西遷路程。他們歷時兩年多,穿越六省,行程2600公里,於1940年抵達貴州省遵義湄潭縣。在這裡堅持辦學七年,譜寫了一部偉大的“文軍長征”史。

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浙大西遷先後換了建德、泰和、宜山、遵義四處校址。浙大西遷還有一個重要的使命,保護《四庫全書》的轉移。四庫全書共有7部,3部清末已毀,日本侵華又損失2部,竺可楨受民國教育部的委託,將一部《四庫全書》140箱,成功轉移至貴陽黔靈山公園北的地母洞存放。竺可楨校長多次到地母洞察看《四庫全書》的保護工作。

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浙大西遷後,竺可楨校長倡導“求是精神”,匯聚一大批精英人才,如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盧鶴紱等,他們創造了累累教學可研成果。培養了一大批科學人才,如李政道、程開甲、葉篤正等,有50人成為兩院院士,使浙大崛起成為著名高等學府,並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竺可楨)

他們不僅為我國科學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還為貴州黔北以及湄潭政治、文化、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1939年9月,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與中國茶葉公司在湄潭聯合成立中央實驗茶場。半年後浙江大學農學院的劉淦芝教授,擔任了中央茶場的場長。劉淦芝把湄潭的茶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改進了湄潭茶固有的品質,引進了異地的優質茶種和杭州“龍井茶”的生產技術,培育出龍井茶、綠茶和紅茶,使湄潭茶葉頓時名揚四方。

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湄潭縣)

如今,湄潭已經成為西部產茶第一縣,湄潭的茶葉已經成為了一張靚麗的名片。全縣茶園面積60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達99%以上。湄潭已經建立中國茶城,永興茶海(世界最大的茶海),還有世界最大的茶壺。

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永興茶海)

湄潭風光秀麗,有“雲貴小江南”之稱,因此這也是浙大選擇湄潭的一個原因。湄江河從湄江大壩上流過,養育著兩岸人民。這裡出產的稻米十分有名,而且這裡還出產名酒。可謂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同時湄潭也有很多歷史文化建築,其中浙江大學的一個校址就是文廟。

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湄江河)

抗戰時,浙江大學遷到貴州的一個縣城,並秘密保護《四庫全書》

(文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