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降糖效果欠佳:別忘找找這 12 個原因

胰島素是當今公認的控制高血糖最有效的武器。但臨床上也確實有些病人在使用胰島素之後,血糖控制還是不理想,有的在加大劑量後血糖反而更高。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病人對胰島素效果欠佳?又有什麼解決之道呢?

注射部位不當

長期固定在同一個部位注射,容易使局部皮膚產生硬結或脂肪萎縮。如果在這些部位注射,不僅會增加註射疼痛,還會影響胰島素的吸收,降低胰島素療效。因此,糖尿病友需要經常變換注射部位,以利於胰島素的吸收和起效。

注射劑量不當

無論劑量不足或劑量過大都會導致血糖升高。前者很好理解,在此不再贅述;後者是由於胰島素用量過大,導致低血糖後血糖反跳性升高,我們稱之為「蘇木吉現象」,這種情況臨床上常常被忽視。因此,如果使用胰島素效果不佳,一定搞清楚究竟是胰島素用量不足還是劑量過大。如果患者高血糖是「蘇木吉現象」引起的,就需要減少胰島素用量,如果一味地盲目加大劑量,血糖不降反升。

劑型選擇不當

胰島素劑型不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中、長效胰島素側重於控制空腹血糖,速效或短效胰島素側重於控制餐後血糖,而預混胰島素則可同時兼顧空腹及餐後血糖。糖尿病友應當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胰島素劑型。

注射時間不當

胰島素療效如何,與胰島素注射時間是否合理有很大關係。只有在合適的時間注射適當劑量的胰島素,才能讓胰島素藥效高峰與機體血糖高峰同步,從而使胰島素髮揮出最佳的降糖效果。例如,速效胰島素要求在餐前即刻注射,短效胰島素最好在餐前半小時注射。如果胰島素注射時間不對,胰島素的作用將會大打折扣。

存在胰島素抵抗

以下幾種情況均會導致胰島素抵抗:

1. 超重及肥胖 超重和肥胖可導致並加重「胰島素抵抗」,使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因此,糖尿病人一定要注意少吃多動、控制體重。臨床上經常看到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體重減輕以後,高血糖就比較容易控制,胰島素用量隨之減少。

2. 缺乏運動 中等量、規律性的有氧運動有助於胰島素充分發揮作用,促進機體組織(如肌肉、脂肪等)對葡萄糖的利用。但不宜劇烈運動(特別是無氧運動),否則反而會導致血糖升高。

3. 代謝異常 糖尿病患者往往是集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粘、中心性肥胖於一身,而「高脂毒性」和「高糖毒性」不僅會抑制自身胰島素的分泌,還會加重胰島素的抵抗、削弱胰島素的作用。因此,積極控制代謝異常有利於胰島素充分發揮作用。

沒合用「胰島素增敏劑」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如羅格列酮、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等胰島素增敏劑可以增加肌肉、脂肪、肝臟等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胰島素用量。

處於應激狀態

當機體處於發燒感染、創傷手術或情緒激動等應激情況時,體內交感神經興奮、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削弱胰島素的作用,因此,通過積極控制各種應激,保持情緒穩定,有助於胰島素充分發揮作用。

由於每個糖尿病人的胰島功能、血糖譜特點、身體胖瘦等等均不一樣,因此,治療方案也應當個體化。例如,某些空腹血糖高的患者採用每天早、晚兩次預混胰島素治療效果往往欠佳,而改為睡前注射中、長效胰島素後,問題便迎刃而解。

胰島素種類選擇不當

根據來源不同,胰島素可分為人胰島素和動物胰島素。動物胰島素與人胰島素在分子結構上不完全相同,不僅生物效價低,而且容易產生胰島素抗體,因此,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患者儘可能選用人胰島素。

並存某些內分泌疾病

如多囊卵巢綜合徵、糖皮質醇增多症、生長激素瘤、甲亢等,這些患者體內過多的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等均能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加重胰島素抵抗。

藥源性因素

糖皮質激素、某些降壓藥物(如 β 受體阻滯劑、噻嗪類利尿劑)等,均有胰島素拮抗作用,加重胰島素抵抗,導致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人對這些藥物需要慎用。

不控制飲食

有些患者錯誤地認為:只要用上胰島素,就可以敞開肚子隨意吃喝了,其實不然。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無論採取什麼治療,都不能放鬆對飲食的控制,不控制飲食,再好的藥物也是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